今天是
今日新发布通知公告1条 | 上传规范

2007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手册

来源:   发布日期:2007-05-14
 供稿、编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高 博

综 合 篇

一、论坛主题

弘扬科学、传承文明、繁荣学术、沟通未来

二、论坛简介

2007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博士生论坛”将于2007516-52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论坛将为广大博士生提供一个多领域、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届时,来自各个学科的优秀博士生将就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展开广泛深入地交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论坛将通过举办特邀专家报告会、博士生报告、论文张贴、优秀知识成果及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推进学术发展,激发科技创新。同时,论坛将设立专门奖项,对在本次论坛中表现优异的博士生和指导教师予以表彰。

三、论坛学科

1、控制科学与工程

2、光学工程

3、仪器科学与技术

4、电子科学与技术

5、信息与通信工程

四、论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单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论坛主席

  越院士  毛二可院士  周立伟院士  汪顺亭院士

2、学术委员会

  任:匡镜明

副主任:倪国强   

  员:安建平     付梦印     高春清  金伟其  廖宁放

廖晓钟  刘志文     罗伟雄  彭光正  沙定国   

王军政     王涌天  伍清河  吴嗣亮  辛建国   

   赵长明  赵跃进  钟秋海  仲顺安

3、组织委员会

  任:杨 

副主任:吕    肖文英   

  员:仲顺安           ??    张启鸿  王军政

  魏名山        高伟涛      安建平

廖晓钟   

4、工作委员会

  任:肖文英

副主任:郝    魏名山

  员:高    董立泉  杨东朋     

5、执行委员会

  任:高 博

副主任:杨东朋 肖 雄 张 博

  员:研工委、研究生会成员及志愿者

五、参会支持单位

《光学技术》杂志社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大恒光电

美国模拟器ADI公司

《物理》杂志社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分会

 


会 议 篇

一、开幕式及开坛报告

时间:20075161430-1730

地点: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

1、开幕式部分

会议议程:

1、全体起立,奏国歌

2、介绍出席开幕式领导和嘉宾

3、校领导宣布开幕并剪彩

4、校领导致词

5、国防科工委领导致词

6、参会博士生代表发言

7、开幕式结束

8、学校领导参观论文张贴

9、领导与嘉宾合影

2、大会专家报告部分

报告主题:信息科学技术本源性的讨论

报告摘要:

一、信息领域的本源性认识

二、信息科学技术前沿讨论

三、信息科学技术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报 告 人: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间:20075161530-1730

    点: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

二、学术论坛

1、论坛特别报告

应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期间进行特别报告。

报告主题: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

报 告 人:杨振宁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间:2007523日上午900-1100

    点:中心教学楼一层?ǜ嫣?

专家简介:

杨振宁    男,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和教授,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爱因斯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荣誉退休。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50年代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比如他对于统计物理的许多基本定律的研究,对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重要模型的研究,对规范场(Yang-Mills场)以及相关的纤维丛?砺鄣难芯浚约岸?Yang-Baxter系统的研究,都提出了崭新的科学思想,具有永久的价值。

 

 

 

 

2、专家讲座部分(以报告时间为序)

日期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题目

参加人员

516

(星期三)

下午1530-1730

中教一层报告厅

王越院士

信息科学技术本源性的讨论

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

517

(星期四)

下午1430-1630

研究生楼报告厅(101教室)

宋菲君教授

(大恒光电)

光电产业创新性研究开发和一流光电人才

博士、硕士研究生

519

(星期六)

上午800-900

研究生楼208教室

李艳秋教授

光刻模拟研究与协同设计

博士研究生

上午800-900

研究生楼302教室

俞信教授

空间科学技术与空间光学探测

博士研究生

下午200-300

研究生楼208教室

李天初教授

(中国计量科学院)

从空间单位米到时间单位秒

博士研究生

520

(星期日)

上午800-900

研究生楼302教室

安建平教授

待定

博士研究生

上午800-900

研究生楼403教室

陈杰教授

复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问题

博士研究生

521

(星期一)

下午1430-1630

研究生楼报告厅(101教室)

周立伟院士

科学研究方法谈

博士研究生

 

 

 

 

 

 

 

 

 

 

 

 

 

 

 

 

 

 

专家简介:

      男,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六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曾担任过许多大型火控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研究成果丰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基金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二可    男,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兼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在雷达系统和杂波抑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重点科研任务。对我国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一项,部级奖多项。先后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周立伟    男,电子光学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工委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静态和动态宽束电子光学的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220余篇,学术专著5本。专著《宽束电子光学》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偷谄呓烊判憧萍纪际橐坏冉薄Q芯砍晒窆饣萍蓟鹨坏冉薄⒉靠萍冀揭坏冉薄⒍冉备髁较睿铱萍冀蕉冉薄⑷冉备饕幌畹取?

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汪顺亭    男,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包曼工学院获工程师称号。同年回国分配在原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七0七研究所(现为中国航舶重工集团七0七所)工作。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工作。作为第一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原理方案的设计。是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和试验全过程,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关键技术。主持了第二代派生产品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该设备装测量船完成了多项重要试验任务。舰船惯性导航系统91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特等奖,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编写了《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94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应聘来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光纤陀螺对俄技术引进及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

 

李天初    男,1945年生,清华大学博士。1981年以来,一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时间频率基准、?獾缱蛹屏俊⑽绕导す夂凸飧缮婕屏康难芯抗ぷ鳌?1994年被聘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量子部主任,2002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06年荣获“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宋菲君    男,现任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大恒光电分集团总经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院士(Fellow 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学会(IEEE)会员。《物理》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编委,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计量测试高技术实验室、北京机电学院检测实验室(北京市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光学和光电子学的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多次出国进行研究、讲学和商贸洽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SPIE及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做大会特邀报告。著作有《从波动光学到信息光学》、《高等物理光学》、《近代光学信息处理》和《信息光子学物理》;曾为美国《光学工程百科全书》撰写“空间光调制器”专题;2005年编写了为纪念“世界物理年”而出版的《物理学照亮世界》中的《物理学与现代产业》一章。

 

      男,196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原北京工业学院)红外专业。历任北京理工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42月至1986 2月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研究方向为近代光学测试技术。1987年至199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副主任、主任,1993年 至200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首席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兵工学会光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光学学报”编委,“光学技术”副主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委,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点实验室及部门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光学、物理电子学、测试仪器与技术、光电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自适应光学、空间光学和光电控制。现承担自适应光学空间应用等两项重点预研课题研究任务。作为课题组长在自适应光学和生物光子学方向完成多项国家863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40多篇为SCIEIISTP检索。著有“近代莫尔测量技术”教材一本,参编出版“自适应光学”专著一本。

 

      男,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萍即ΥΤぁ?1989年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作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自动化学报》编委,《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Associate Editor,《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火力与指挥控制》副主任编委,《智能系统学报》编委,《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特约审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共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7项。完成科研项目近20项,共出版教材、著作三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36篇。2001年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资助,被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艳秋    女,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我国先进光学制造技术方面的重要专家。1982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激光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7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27月-20022月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在19975月-20022月期间,分别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姬路工业大学和尼康(Nikon)公司等单位任研究员、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光学与光学工程研发项目,在光学设计、光学加工、非线性光学和MEMS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2001年“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入选者,微纳技术学科带头人,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专家,国家IC装备重大专?钭裳摇⒐宋剩虾N⒌缱幼氨赣邢薰爵吖夜饪碳际跹芯恐行淖裳遥⑾讣庸ぜ际跗诳辔?SPIE 会员。一直从事物理学、光学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并验收通过国内外项目13项,目前参与973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97篇,其中18篇论文被SCI收录,第一作者10篇,SCI收录文章他引45次,他引第一作者26次。发明专利13项,软件版权4项。

 

安建平    男, 199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首席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已完成或正在承担的科研有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国家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光华科技基金奖三等奖。1998年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北京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3、分论坛部分

光学工程分论坛

  点:研究生教学楼208教室

  期:2007519日(星期六)上午

点评专家:倪国强教授,赵达?鸾淌冢跤刻旖淌冢钛耷锝淌冢鹞捌浣淌?

时间

主持人

内容

主讲人

题目

800-900

宋亚军

专家报告

李艳秋教授

光刻模拟研究与协同设计

900-915

论文宣讲

程德文

共形光学整流罩固定校正器的设计算法研究

920-935

论文宣讲

李雄(装甲兵工程学院)

基于多Agent的平台级多传感器仿真演示

940-955

论文宣讲

赵琳

刑侦模糊图像复原技术的一些新进展

1000-1010

休息

1010-1025

赵琳

论文宣讲

毛珩

两种提高扩展信标波前探测信噪比的方法

1030-1045

论文宣讲

李玉琼

柔性显示器件钢基板的电解抛光

1050-1105

论文宣讲

宋亚军

Virtex-4 FPGA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1110-1125

论文宣讲

赵源萌

基于色彩传递的单波段红外图像彩色化研究

(一)          

 

 

 

 

 

 

 

 

 

 

 

 

 

 

专家简介:

倪国强    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兵工学会光电子专委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首席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信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有:光电成像器件、技术和系统,光电图像信号高速实时处理,光通信技术领域。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编写教材数十万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各2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赵达尊    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至北京理工大学任教至今。从事物理光学、高等光学类课程教学,应用物理类科研,研究方向为颜色与彩色图像,空间光学与自适应光学。中国照明学会图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著作《波动光学》《空间光调制器》《自适应光学》等,其中《波动光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类。主持或参加光学传递函数、光电信息处理、自适应光学、颜色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科研,发表论文约150余篇,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王涌天    男,1981年获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Reading大学物理系工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至今,其间先后应邀赴英国、西班牙、日本、美国有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信息技术与颜色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和光学仪器、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应用。研制的光学CAD软件已向全国众多单位推广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已取得重要进展,正在积极探讨其在文物古迹数字重建、医疗、国防等领域的应用。有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译著2部,论文170余篇,其中有100余篇次被三大检索收录。

 

金伟其    男,19812月北京工业学院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3-19858月在兵器工业211研究所工作,助理工程师;19909月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博导、系首席专家助理、光电工程系主任等, 1995赴日本千叶工业大学高访1年,“光学工程”学科主讲教授。1994年获第三届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六届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1997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1998年荣获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2000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和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国防重点预研和国防预研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以及北京市科技项目的研究,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部级科技进一、二和三等奖。参与编写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次被三大检索收录。


 

(二)仪器科学与技术分论坛

  点:研究生教学楼208教室

  期:2007519日(星期六)下午

点评专家:李天初教授(中国计量科学院),赵跃进教授,沙定国教授,郝群教授,李林教授,张存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时间

主持人

内容

主讲人

题目

1400-1500

汤磊

专家报告

李天初教授

从空间单位米到时间单位秒

1500-1515

论文宣讲

刘家国

光机热集成分析中数据转换接口研究

1520-1535

论文宣讲

王姗姗

校正空间分块镜复位误差所需最少自由度的确定

1540-1555

论文宣讲

陈伟亮

NIM5#喷泉钟冷却光系统的设计和调校

1600-1610

休息

1610-1625

王珊珊

论文宣讲

张吉焱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new test lenses for calibration of focimeters used for measuring contact le

1630-1645

论文宣讲

李艳红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脉冲位相法测厚方法研究

1650-1705

论文宣讲

王斌

基于电子稳像的数字图像跟踪算法

1710-1725

论文宣讲

尹德森

基于Canny边缘检测的数字稳像算法研究

 

 

 

 

 

 

 

 

 

 

 

 

 

 

 

 

 

 

专家简介:

赵跃进    男,19821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获工学学士后到国营358厂工作,?砉こ淌Γ环直鹩?19864月和19906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荷兰代尔伏特技术大学高访半年,现为光电工程系主任、“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学科负责人,校、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信息学位分会委员。长期在光电仪器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在数字电子稳像、THz成像技术、基于MEMS的红外成像技术、空间光学技术和智能光电仪器研制等方面。主要承担了多项国防“973”、国防预研、国防重点基金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近2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奖多项。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精密机械设计基础》。

 

沙定国    男,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学科带头人。共著书6本,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制定技术标准9项,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材二等奖奖励6项,获国防计量先进工作者嘉奖1次。讲授“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光学测量与像质鉴定” 等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目前主要研究光学测量集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及完好性;近代干涉测量及其非球面检测技术;像质、目标和场景评测;误差理论、校准技术研究;网络数字视频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与虚拟仪器技术等。

 

      女,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赴日本?泻献餮芯浚黄肝┐笱Э妥芯吭保?2003年破格聘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同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信息获取与处理、光学与精密测量、微小型光机电系统及应用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 EI收录50余篇; 近年来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担任大会、分会主持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2005年获第八届“中国兵工青年科技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感器技术及实验仿真,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近代光学与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研究。同时担任全国光学和光学仪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存林    男,19612月生,博士,教授,光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光电信息记录材料和光电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全息记录材料及其应用》(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物理学报》、《光学学报》、 “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POTO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00年作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北京市共同组织的“北京市第一期境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培训团”团长(全团16位学员),赴美国访学。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北京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中青年学科?啡恕?


 

(三)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

    点:研究生教学楼302教室

    期:2007519日(星期六)上午

点评专家:俞信教授,吕昕教授,辛建国教授,仲顺安教授, 高春清教授

 

时间

主持人

内容

主讲人

题目

800-900

董冰

专家报告

俞信教授

空间科学技术与空间光学探测

900-915

论文宣讲

刘义东

部分相干光的轨道角动量及其谱的分析研究

920-935

论文宣讲

王晓君

大点数DFT及其在雷达侦察接收机中的应用

940-955

论文宣讲

李晓松

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小鼠皮肤内血卟啉单甲醚的荧光光谱监测与数学仿真研究

1000-1015

论文宣讲

Muhammad SIDDIQUE

Progress of THz Technology in Biomedical Sciences

1020-1030

休息

1030-1045

王晓君

论文宣讲

何建伟

太阳光泵浦固体激光器的设计

1050-1105

论文宣讲

董冰

高分辨率空间望远镜的光机热集成分析

1110-1125

论文宣讲

李丰

利用振幅光栅生成拉盖尔高斯光束的实验研究

1130-1145

论文宣讲

刘茂桐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optical sampling in SOA

 

专家简介:

      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1993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天线理论与技术、电磁散射与逆散射及隐身技术,微波、毫米波系统工程。

 

辛建国    男,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兵工学报》副主编。1986年研究的三维折叠腔环形增益激光器技术, 世界著名评论先导性杂志“Laser Focus World”两次作了介绍。1991年提出一种新的波导阵列激光器结构, 获得了相当于1x13阵列波导激光器同相锁定高比率空间压缩模场输出。1991年提出一种射频激励扩散型冷却全金属波导CO2激光器技术。1994年研制出我国首台射频激励扩散性冷却千瓦级CO2激光器。1998首次实现了射频激励扩散性冷却千瓦级一氧化碳激光器。2000年提出一种射向激励扩散型冷却全金属板条波导CO2激光器技术。1993年首批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仲顺安    男,19822月获得北京工业学院应用物理理学士学位,198410月获得北京工业学院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硕士工学硕士学位,20028月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工学博士学位,198410月留校任教至今。20017月被聘为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其中《高性能硅霍尔器件研制》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雷达导引头高速处理和数据传输?酒废钅炕裰泄鞴ひ导趴蒲Ъ际跞冉薄?

 

高春清    男,1985年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学习,1985年和1992年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1999年留学德国,1999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淌冢?2002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全固态激光器件与技术、激光光束参数的评价与测试、光电子信息系统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论文被多次引用。1997年和1999年获德国发明专利两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1),2000年度入选“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计划,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基金3项,国家预研项目3项,其它项目3项。

(四)信息与通信工程

    点:研究生教学楼302教室

    期:2007520日(星期日)上午

点评专家:安建平教授,陶然教授,龙腾教授,吴嗣亮教授,刘志文教授

 

时间

主持人

内容

主讲人

题目

800-900

李忠博

专家报告

安建平教授

待定

900-915

论文宣讲

郭永正

短波信道中OFDM信道?兰萍际?

920-935

论文宣讲

王勇

基于小波变换的风廓线雷达间歇杂波抑制方法

940-955

论文宣讲

龚晓峰

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波达方向估计:双模MUSIC

1000-1015

论文宣讲

韦海萍

Canny算法的改进及其硬件实现

1020-1030

休息

1030-1045

孟祥意

论文宣讲

丁泽刚

卫星姿态误差对星载聚束SAR成像质量的影响

1050-1105

论文宣讲

张峰

基于离散时间分数阶Fourier变换的多抽样率信号处理

1110-1125

论文宣讲

尹辉

基于语音包络预测的VoIP差错隐藏新方法

1130-1145

论文宣讲

包云霞

基于一维高分辨距离像相关的测速补偿算法

专家简介:

      男,1985年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0年、199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学科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受聘博士生导师。20013-20024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任访问教授一年。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信息安全与对抗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安全与对抗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第二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第七届“中国兵工青年科技奖”。另获部级二等奖2项、部级三等奖4项、海军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已申报国防发明专利5项。被3大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教材4部。作为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共20余项。目前负责的项目共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装备部重点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重点预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

 

      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高分辨率、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航天信息实时处理(遥感、通信、导航卫星实时信息处理)。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目标探测与识别学科带头人,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科技八六三(863-801)主题专家,总装备部卫星应用专业组特邀专家,中国航空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电子分会副理事长。1995年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客座副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电气工程系 高级访问学者。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6项,2000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政府特殊津贴,“北京理工大学十佳师德标兵”,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教育部“第一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吴嗣亮    男,安徽省绩溪县人。199512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61月到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86月出站后留校在雷达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2004年曾任“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2002年受聘为总装备部精导专业组成员、国防973某项目专家组成员,并任某卫星有效载荷主任设计师。入选2002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首席教授。主要从事雷达系统理论与技术、电子系统仿真与信号模拟、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扩频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及其在无线电测控与卫星导航定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多项填补空白的重要成果,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星载雷达、陆海空三种平台的4型靶场特种测量雷达、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半实物仿真系统、某雷达引信体目标模拟系统、某雷达导引头信号模拟器、某航天交会对接测量雷达信号处理机等。

 

刘志文    男,1990年获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连续三次被确定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作为大会程序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承办了1996CIE国际雷达会议,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委,高技术通讯(英文版)特约编委。现任信号与图像处理教研室主任,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生命信息工程学科带头人,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成员,“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讲教授。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者完成的多项研究成果经鉴定/验收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作编辑出版国际会议文集一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目前主持包括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及在医学、雷达、通信、电子对抗中的应用、视频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中文信息处理、二维条码识别等。


(五)控制科学与工程

    点:研究生教学楼403教室

    期:2007520日(星期日)上午

点评专家:陈杰教授,王军政教授,汪渤教授,伍清河教授,钟秋海教授,彭光正教授

时间

主持人

内容

主讲人

题目

800-900

那靖

专家报告

陈杰教授

复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问题

900-915

论文宣讲

邓方

一种高精度的光电编码器检测方法和装置

920-935

论文宣讲

王立平

基于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MODWT)的光纤陀螺滤波方法研究

940-955

论文宣讲

张东红

一种新型的传感器网络节点自定位算法

1000-1015

论文宣讲

刘琼

出口节?鞯魉俚姆嵌猿破着佬信斜鹗降难芯?

1020-1030

休息

1030-1045

刘治钢

论文宣讲

戴绍忠

卡尔曼—小波组合滤波实现的捷联快速初识对准

1050-1105

论文宣讲

周斌

基于边缘检测的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1110-1125

论文宣讲

肖延磊

基于模糊免疫PID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研究

1130-1145

论文宣讲

何潇

(清华大学)

带有通信时滞和数据丢失的网络化系统的故障检测

 

 

 

 

 

 

 

 

 

 

 

 

 

 

 

 

 

专家简介:

王军政    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西安工业学院精密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毕业,西安工业学院精密机械系公差测试教研室任教,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监控与检测,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博士,研究方向为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0余篇。负责“211工程”一期、二期和“985工程”建设项目多项。在控制元件、控制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经应用到航天、冶金、兵器等多个领域。近几年来,还从事了嵌入式控制器及网络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男,2000年被评为教授,2001年被国务院评为从事高新技术工程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信息学院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自动控制系副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一直从事精确制导技术研究,在两项国家高新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中任主任设计师。负责多项横向科研合作项目、基金项目。近几年获得各类奖励14项,出版著作1本,发表论文、完成国防报告30多篇,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伍清河    男,195511月出生。1982年元月在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6月在瑞士联邦苏黎世工学院(ETH)电工系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获Nachdiplom; 19904月在ETH电工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Dr. Tech. Wiss. )19866月至199212月任(ETH)自动化所教授助理;1993年元月至1995年元月任教授高级助理(Oberassistent); 19952月至19976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副研究员;19977月起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199810月聘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为该学科带头人。IEEE会员,《兵工学报》常务编委。长期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科技论文数十篇。

 

钟秋海    男,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导弹控制系统专业,留校工作至今。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自动控制专业学术与学位委员会委员、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仿真算法委员会和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人--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70多篇,发表著作有《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CADCSC软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7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99年获解放军总后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奖和北京市社会主义竞赛标兵称号。现在主讲本科生“自动控制理论Ⅰ、Ⅱ”;研究生的“现代控制理论”、“现代火控系统原?碛肷杓啤薄ⅰ岸嗖愕萁卓刂葡低撤治觥钡瓤纬獭?

 

彭光正    男, 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于哈工大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浙江大学能源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19934月出站后到我校自动控制系工作至今。1994年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SMC筑波技术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2年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Karlsruhe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所长,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所长,SMC北京理工大学技术中心负责人。近年来,和他人合作编写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实用气动技术》,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手册》(气压传动篇)等教材,在国际、国内著名的专业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项。

 

三、论?恼盘?

时间:2007516-23

地点:中心教学楼一层大厅

 

四、校企合作论坛

1、大学生技术创业

合作伙伴:美国模拟器ADI公司

时间:2007518-21

内容:邀请依靠技术创业的公司负责人讲述技术创业的思路和发展,同时安排此项技术的专题研讨会。

2、研究生就业论坛

时间:2007522

内容: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期望毕业生的素质,走进工作岗位的学生对就业工作的反馈,同时可以邀请猎头公司等等人力资源机构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3、研究生学生组织交流

内容:以研究生学术论坛为载体,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科技创新,邀请北京市学联、其他高校研究生学生组织负责人交流经验,同时邀请知名技术企业大学合作部负责人共同策划今后的学术科研交流,争取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学术沙龙等长效机制。

五、论坛闭幕式及晚会

  间:20075231900-2200

  点: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

  程:

1、校领导致词

2、研究生院领导论坛总结

3、学院领导宣布优秀论文作者、最佳参与奖、优秀工作人员

4、研究生晚会:本校研究生节目、外校研究生组织节目、部分专业节目


 

 

一、联系信息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工委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

联系电话:68911565

    编:100081

电子信箱:dfist@bit.edu.cn

 

论坛执行委员会联系人

 

姓名

负责工作

座机

手机

 

论坛全面组织协调

68911565

13810121267

董立泉

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分论坛负责人

68912559

13311515056

 

控制科学与工程分论坛负责人,联络组长

68911565

13810632109

杨东朋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负责人

68913867

13488819824

 

论文组组长

81145467

13920322912

孔卫国

后勤组组长

 

13811705547

葛红洋

宣传组组长

 

13810618063

 

光学工程分论坛作者联系人

 

13810012729

李艳红

仪器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作者联系人

 

13810562091

沈世奎

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作者联系人

 

13910400124

包云霞

信息与通信工程作者联系人

 

13401167473

余景铭

控制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作者联系人

 

13810425897

汪正军

控制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作者联系人

 

13810150536

吕丽丽

光学工程分论坛专家联系人

 

13811555412

 

仪器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专家联系人

 

13520207387

 

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专家联系人

 

13426002486

 

控制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专家联系人

 

15801480585

二、学科介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现有五个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详细介绍如下。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在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第9(其中科学研究单项排名第4)。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五个二级学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北京市和部委级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部委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研究方向有: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决策与仿真;鲁棒控制与非线性控制;工程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家系统与智能决策;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学。

3.导航、制导与控制:惯性定位导航?际酰蛔楹系己郊爸悄艿己郊际酰环尚衅髦频肌⒖刂朴敕抡婕际酰还咝云骷跋低巢馐约际酰换鹆刂萍际酢?  

4.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先进传感与检测技术;新型执行机构与自动化装置;智能仪表及控制器;测控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

5.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系统分析、设计与集成;系统预测、决策、仿真与性能评估;?缧畔⒓际酢⒒鹂赜胫缚叵低臣际酰桓丛酉低承畔⒋怼⒖刂朴胗τ眉际酢?

※光学工程

195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军用光学、光学仪器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设立我国首批、我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部级重点学科,1997年调整合并为光学工程一?堆Э疲?2001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以光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及光子学、光电仪器及技术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高新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有:

1.光电成像器件及宽束电子光学:主要从事各种光电成像器件的原理与技术、设计、检测及应用技术,宽束电子光学系统及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主要从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算法、技术、系统,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微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从事微光与红外成像探测理论、技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模拟仿真及总体技术,目标与环境光学特性,图像目标探测、识别与跟踪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图像工程与视频处理技术:主要从事图像信息与视频信号采集、?崛 ⒋怼⒀顾酢⑷诤稀⒋浼捌涫凳笔迪值燃际酰约爸柿科兰鄣确矫娴难芯抗ぷ鳌?

5.现代光学设计及光电仪器工程:主要从事光学元件与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光学元件制造与工艺,薄膜光学与工艺,全息光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6.光电信息获取、存储、显示与处理技术:主要从事辐射度学与光度学,光电传感器,光电检测技术,光信息获取、存储、显示及处理的理论、技术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7.颜色与彩色图像:主要从事颜色科学理论,颜色测量方法和技术,颜色再现技术,彩色图像的颜色理论,颜色处理技术,视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8.空间光学与自适应光学:主要从事空间光学及自适应光学理论、技术与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息传感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点之一。该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注重军民两用技术的结合,已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息传感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仪器工程设计方法,仪器精度、优化及可靠性设计,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虚拟设计与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近代光学与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研究:主要从事干涉与偏振测量,光学非球面检测,激光多普勒及光散射测量,紫外测量,三维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微小型光机电系统技术: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检测,微小型机器人及其有效载荷技术,微小型运动及传感仿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微纳米测试与测控技术:主要从事微观形貌检测、纳米测量技术,纳米计量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5.精密测试与计量:主要从事几何量测试与仪器,远程、在线及智能化测试,计量专家系统与计算机精度仿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6.光电信息传感与处理技术:主要从事光学遥感技术,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7.瞬态、动态测试技术:主要从事动态与瞬态参数测试与标定技术,动态信号采集与信号分析、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8.传感器技术及实验仿真:主要从事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传感器特性测试,多传感器监控系统,近感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学科博士点于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及相关技术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主要在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激光的发明标志着电子学的工作频段延伸到了光学频段,产生了光电子学、导波光学与集成光学等新兴学科分支,并已成为电子信息科学发展新技术的基础。近年来本学科发展特别迅速,促进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其它二级学科以及信息与通信系统、光学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的拓展,形成了若干新的科学技术增长点,如光波与光子技术、信息显示技术与器件、高速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等,成为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石之一。本学科博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1.新型激光器件与技术:以光电子技术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国防科技中的应用为背景,开展新型激光器件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新型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和高次谐波激光器等激光器件的研究,及相关激光技术和激光参数测试技术研究等。

2.光电子微器件与技术:以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对抗等各种光电子信息系统为应用背景,主要开展纤维光学、集成光学与导波光学、微小光学及微光机电的有源、无源器件、光电惯性器件、传感器件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3.光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以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对抗等光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在国防、工业、通信、交通、能源、农业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为背景,主要开展光学精确制导、光通信、光雷达、空间光学与自适应光学、激光与光纤传感等方面的系统与应用研究。

4.多电子高激发态结构和光谱研究:研究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激光光谱和Auger电子谱以及多电子高激发态等问题,探求原子与分子态的能级结构和多电子高激发光谱规律,为光学材料的研制提供依据,对软X激光新材料的研发和优选机理的研究以及受控核聚变等均有重要应用意义。

5.光电子生物医学工程:主要研究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在生物学、医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将现代光电子学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光生物医学信息诊断、生物医学信息快速无损光学检测、新型光电子学分析、诊断及治疗仪器的机理研究与技术开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1989年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承担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任务。本学科专业内容涉及电磁场理论、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其应用,主要领域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辐射、散射的理论和技术,微波和毫米波电路系统的理论、分析、仿真、设计及应用,以及环境电磁学、光电子学、电磁兼容等交叉学科内容。多年来在多种军事和国民经济应用的牵动下,本学科在天线理论与技术、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电磁隐身技术、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电磁学与电磁仿真技术、电磁兼容与生物电磁学、微波毫米波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有:

1.天线理论与技术、电磁散射与逆散射及隐身技术:主要研究低副瓣及超低副瓣天线,共形天线,用于微波、毫米波系统的新型、宽频带天线,复杂目标的电磁散射,金属及介质目标的逆散射,微波、毫米波吸波材料及目标隐身技术,微波成象及目标识别等。

2.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微波无源及有源电路,微波、毫米波高稳低噪源,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微波、毫米波电路系统,微波、毫米波吸波材料,光电子技术等。

3.计算电磁学与电磁仿真技术:主要研究微波毫米波技术的数值模拟和仿真,典型电磁理论中计算方法(全波法、高频法、低频法、渐近法、混合法等)及其应用,小波理论及其在电磁学领域中的应用等。

4.电磁兼容与生物电磁学:主要研究移动载体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的EMC预测、评估与设计,电磁场与生物机体的作用等。

5.微波、毫米波系统工程:主要研究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导弹导引头系统、遥测遥感系统中微波和毫米波前端技术和设备等。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包含4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于1956年开始招收二年制研究生,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分别于1984年和1991年被批准建立博士点,并于1987年和1994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部级重点学科;1988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建立“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1998??5月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3年春批准自行增设两个二级学科: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原理、体制与处理方法研究,包括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处理、识别、对抗等。主要研究方向有:

1.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军用和民用通信系统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抗干扰通信、卫星通信、通信信号处理、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2.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信源编码、信道编码、高效调制解调、自适应传输技术和技术体制等)、新型军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传输技术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信号与图像处理:主要研究信号与图像处理在通信、雷达、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包括非平稳、非线性系统处理,时空二维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实时图像处理,图像制导,遥感图像处理,?枷裥畔⒁际酰上窭砺塾爰际酰镆窖藕糯恚凳笔中藕糯砑际醯取?

4.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源编码理论与数据压缩技术,语音、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字水印技术,版面分析与文字识别,高速并行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与软件编程,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在单片集成等领域的研究。

5.信息安全与对抗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信息与信息系统?逑到峁辜鞍踩⑿畔⒖蒲Ъ际跤氚踩钥埂⒗状锒钥埂⑼ㄐ哦钥埂⑼绨踩攵钥埂⑿畔⒓用苡氚踩确矫娴难芯抗ぷ鳌?

6.目标探测与识别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利用电、红外或可见光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目标信息、检测与识别目标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雷达与多谱段图象系统等信息系统新体制新方法,各种时空环境下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对抗,干扰与反干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智能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