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编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高 博
1、论坛特别报告
应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期间进行特别报告。
报告主题: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
报 告 人:杨振宁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时 间:2007年5月23日上午9:00-11:00
地 点: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
专家简介:
杨振宁 男,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和教授,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爱因斯坦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荣誉退休。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50年代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比如他对于统计物理的许多基本定律的研究,对凝聚态物理的许多重要模型的研究,对规范场(Yang-Mills场)以及相关的纤维丛理论的研究,以及对Yang-Baxter系统的研究,都提出了崭新的科学思想,具有永久的价值。
2、专家讲座部分(以报告时间为序)
日期 |
时间 |
地点 |
主讲人 |
题目 |
参加人员 |
5月16日
(星期三) |
下午15:30-17:30 |
中教一层报告厅 |
王越院士 |
信息科学技术本源性的讨论 |
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 |
5月17日
(星期四) |
下午14:30-16:30 |
研究生楼报告厅(101教室) |
宋菲君教授
(大恒光电) |
光电产业创新性研究开发和一流光电人才 |
博士、硕士研究生 |
5月19日
(星期六) |
上午8:00-9:00 |
研究生楼208教室 |
李艳秋教授 |
光刻模拟研究与协同设计 |
博士研究生 |
上午8:00-9:00 |
研究生楼302教室 |
俞信教授 |
空间科学技术与空间光学探测 |
博士研究生 |
下午2:00-3:00 |
研究生楼208教室 |
李天初教授
(中国计量科学院) |
从?占涞ノ幻椎绞奔涞ノ幻? |
博士研究生 |
5月20日
(星期日) |
上午8:00-9:00 |
研究生楼302教室 |
安建平教授 |
待定 |
博士研究生 |
上午8:00-9:00 |
研究生楼403教室 |
陈杰教授 |
复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问题 |
博士研究生 |
5月21日
(星期一) |
下午14:30-16:30 |
研究生楼报告厅(101教室) |
周立伟院士 |
科学研究方法谈 |
博士研究生 |
专家简介:
王 越 男,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六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曾担任过许多大型火控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研究成果丰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基金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二可 男,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兼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在雷达系统和杂波抑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重点科研任务。对我国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一项,部级奖多项。先后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周立伟 男,电子光学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工委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静态和动态宽束电子光学的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220余篇,学术专著5本。专著《宽束电子光学》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研究成果曾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等。
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汪顺亭 男,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包曼工学院获工程师称号。同年回国分配在原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七0七研究所(现为中国航舶重工集团七0七所)工作。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工作。作为第一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原理方案的设计。是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和试验全过程,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关键技术。主持了第二代派生产品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该设备装测量船完成了多项重要试验任务。舰船惯性导航系统91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特等奖,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编写了《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94年获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应聘来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光纤陀螺对俄技术引进及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
李天初 男,1945年生,清华大学博士。1981年以来,一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时间频率基准、光电子计量、稳频激光和光干涉计量的研究工作。1994年被聘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量子部主任,2002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06年荣获“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宋菲君 男,现任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大恒光电分集团总经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煞只岣崩硎鲁ぃ恢泄锢硌Щ崂硎拢幻拦使庋Чこ萄Щ嵩菏浚?Fellow 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学会(IEEE)会员。《物理》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编委,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计量测试高技术实验室、北京机电学院检测实验室(北京市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光学和光电子学的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多次出国进行研究、讲学和商贸洽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SPIE及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做大会特邀报告。著作有《从波动光学到信息光学》、《高等物理光学》、《近代光学信息处理》和《信息光子学物理》;曾为美国《光学工程百科全书》撰写“空间光调制器”专题;2005年编写了为纪念“世界物理年”而出版的《物理学照亮世界》中的《物理学与现代产业》一章。
俞 信 男,196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原北京工业学院)红外专业。历任北京理工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2月至1986年 2月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研究方向为近代光学测试技术。1987年至199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副主任、主任,1993年 至200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首席教授、北京理工?笱а跷被岣敝魅危饕缁嵫跫嬷坝兄泄ぱЩ峁庋аЩ岣敝魅挝保肮庋аПā北辔肮庋Ъ际酢备敝鞅啵案叩裙こ探逃芯俊北辔憬笱执庋б瞧鞴抑氐闶笛槭已跷保旖虼笱А⒛峡笱А⒅厍齑笱А⒈本├砉ご笱У裙抑氐阊Э频闶笛槭壹安棵趴攀笛槭已跷保鲜Ψ洞笱Ъ嬷敖淌凇?
长期从事光学、物理电子学、测试仪器与技术、光电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自适应光学、空间光学和光电控制。现承担自适应光学空间应用等两项重点预研课题研究任务。作为课题组长在自适应光学和生物光子学方向完成多项国家863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40多篇为SCI、EI、ISTP检索。著有“近代莫尔测量技术”教材一本,参编出版“自适应光学”专著一本。
陈 杰 男,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1989年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作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自动化学报》编委,《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Associate Editor,《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火力与指挥控制》副主任编委,《智能系统学报》编委,《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特约审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共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7项。完成科研项目近20项,共出版教材、著作三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36篇。2001年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资助,被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艳秋 女,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我国先进光学制造技术方面的重要专家。1982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激光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7和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2年7月-2002年2月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在1997年5月-2002年2月期间,分别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姬路工业大学和尼康(Nikon)公司等单位任研究员、副教授和高?豆こ淌Α=昀闯械A硕嘞罟庋в牍庋Чこ萄蟹⑾钅浚诠庋杓啤⒐庋Ъ庸ぁ⒎窍咝怨庋Ш?MEMS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2001年“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入选者,微纳技术学科带头人,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专家,国家IC装备重大专项咨询专家、顾问,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暨国家光刻技术研究中心咨询专家,微细加工技术期刊编委,SPIE 会员。一直从事物理学、光学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并验收通过国内外项目13项,目前参与973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97篇,其中18篇论文被SCI收录,第一作者10篇,SCI收录文章他引45次,他引第一作者26次。发明专利13项,软件版权4项。
安建平 男, 1996?暝诒本├砉ご笱Щ竦貌┦垦弧?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首席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已完成或正在承担的科研有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国家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光华科技基金奖三等奖。1998年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北京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