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亚运,成功的工程——参与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回忆
作者:陈朔鹰
从1987年10月起,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先后有近百名师生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与北京软件技术开发公司共同承担了计算机工程中7个系统之一——电子信息服务系统(EIS)的研制开发工作。在历时三年的研制、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无私的奉献和聪明的才智,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时间虽然已经过去整整20年,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一、艰难中的起步
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我国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当时,对于一个大型综合运动会应该怎么管理、怎么运行,特别是技术部门应该如何为运动会提供支持和服务,国内几乎无人知晓,更不用说有任何相关的资料。
最初,美国某知名软件公司曾提出赞助开发北京亚运会的计算机系统,北京市决定由北京市科委所属的北京软件技术开发公司(北京信息处理公司)与该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完成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作。项目启动之后,1987年7月,美国公司派出十人专家小组来到北京与中方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经过短暂的考察,美国专家得出了他们的结论,最后的结果是该公司决定不再参与北京亚运会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这样,整个项目只能由北京市自己组织技术力量独立研制。当时距北京亚运会召开仅有三年时间。
1987年底,曾经赞助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美国AT&T公司明确表示,不会赞助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这样,原本希望通过AT&T公司的赞助获得技术支持的设想也彻底落空。
1987年10月,临危受命出任第十一届亚运会总指挥、总设计师的王继中老师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系,共同商讨我校参与项目开发的事宜。计算机系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人手短缺而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抽调以副系主任彭一苇为首的近10名教师组成科研组参加这个工程。根据计算机工程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我们与北京软件技术开发公司组成EIS系统联合开发组。在王总与老师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明确告诉大家,EIS是整个计算机工程7个系统中惟一面向公众的系统,所有的记者、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等都将是这个系统的用户。因此这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任务,只能高水平完成,没有任何退路。这使我们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这一项目的沉重压力。
在王继中老师等的努力下,由北京软件技术开发公司牵头,快速组建了包括冶金部计算中心、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部十五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开发团队。当时可以借鉴的只有零星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一本薄薄的韩国汉城1986年第十届亚运动会计算机系统的类似于用户界面概要设计的资料,以及航天部前期进行的运动项目需求分析。
1987年10月,参加计算机工程的全体研发人员逐步集中到临时借用的位于宣武门的北京市急救中心开始了最初的系统分析工作。记得在第一次技术交流会上,相关人员简要介绍了国外相关系统的基本情况(也是他们知道的全部内容),大家进行讨论时,没有人知道我们今后可能的硬件系统是什么,应用系统将运行在什么环境上。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从学习、研究体育运动项目的赛制、赛规开始,从分析仅有的技术资料开始,逐步启动了项目的研制工作。
1988年3月,随着开发队伍不断扩充,项目开发地点转入位于西城区黄化门胡同中的自动化工程学院,形成了一支108人的开发队伍。1988年4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电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的陆宇澄同志为计算机工程指挥部下达了聘书,北理工的彭一苇任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指挥部副总指挥,陈朔鹰任EIS副主任设计师,陈英任EIS文档规范组主管设计师,吴裕树、周培德、张树军和李建良等人为查询系统设计师,李小平、李莘任电子通信组设计师。后来随着项目的进展,李小平任电子通信组主管设计师,吴裕树担任Stratus机系统运行负责人,陈英负责组织对全体现场服务人员的培训。
1989年初,随着开发队伍不断扩大,开发环境逐步落实,整个开发团队先转入位于苇子坑的北京市计算机中心进行集中开发,后转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计算中心进行集中工作,这里也成为后来的亚运会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和信息枢纽。1990年4月起,系统研发队伍和部分人员进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的63个场馆进行系统的测试及联调联试。
二、突破与创新
EIS系统设计之初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就是如何提高系统查询的响应时间,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邮件系统。
当时北京市的通信线路非常落后,1990年电信部门为亚运会可能提供的通信环境是:各个比赛场馆间和运动员村、记者驻地只能保证通过电话线相连,市内场馆间通信速率只能承诺保证4800bps传输率,郊区场馆与市内通信只能承诺保证2400bps,远郊(例如射击场、京海湖等)和外地的场馆(秦皇岛)最多保证2400bps。在这样的通信条件下,要模仿国外同类系统采用的“主机—终端方式”肯定无法满足EIS成绩查询响应时间要控制在3秒之内的要求。
经过反复论证,EIS系统采用“集中—分散二级计算模式”(比90年代提出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式更早)替代传统的“主机—终端集中计算模式”,充分发挥微机的本地存储和处理能力,减少对网络通信的需求,成功解决了中心主机的通信瓶颈问题。主机系统采用了美国的Stratus容错机,查询现场采用长城EM或DX微机(相当于PC286,几乎是当时国内所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国产PC机)作为服务查询机,8-16台PC机通过RS 232口连接到一台多路复用器上,然后经过电话网进入主机系统。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在充分分析运动会的数据特点和查询需求之后,在Stratus机中放弃了技术先进的数据库系统,采用了系统开销更小的文件系统保存全部查询数据,最大限度缩短了系统处理和排队时间。由于在查询系统中需要面向公众提供大量的数据,如何高效组织数据和文件成为关键。开发组设计了一套简明而高效的编码将全部系统菜单、比赛进程、比赛数据、运动员信息和场馆介绍等动态和静态信息变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合理的数据分布,大大减少了现场查询机与主机之间的信息交互量,降低了对通信线路的要求。最终使EIS的查询响应时间超过了预定的设计要求。
1988年汉城奥运会结束后,开发汉城亚运会和奥运会系统的韩国公司曾专门派出一个代表团来到北京,希望出售他们的系统。在双方进行技术交流之后,他们完全放弃了计划,因为他们看到,我们的设计和开发进度已经肯定可以如期完成系统开发并达到系统的设计目标,而他们基于主机的系统,在当时北京的通信条件下根本不可能保证系统的性能。
1988年时电子邮件在国内还是空白,设计人员中没有任何人接触过电子邮件,只能从国外零星的资料中了解其基本功能。设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邮件系统,并实现了与电传的联接。1990年4月计算机系统第一次进行现场演练时,几乎所有的场馆都还是工地,找一部电话都非常困难,刚刚开发完成的邮件系统就成为了便捷的指挥和通信系统,各个现场都通过邮件向指挥部汇报进展。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开通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是e-mail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实际应用(真正的e-mail在全国开通是1995年的事),部分指标超过了1988年奥运会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1989年年底计算机病毒已经在国内开始泛滥,我们系统中几百台联网的微机如何防治病毒成为当时担心的系统安全问题之一,由于EIS系统所采用“集中—分散二级计算模式”完全是自己独立设计出来的模式,正好有效地阻断了通过网络传染病毒的途径,所以亚运会期间并没有对病毒进行特别防范,只需要简单的禁止使用外带软盘就可以保证所有的微机均是不带病毒的安全系统。这样的“防病毒”效果是当时在进行EIS系统架构设计时不曾料到,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三、默默中的奋斗
在三年的开发过程中,项目组老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这些困难既包括技术条件方面,也包含最基本的工作环境。
Stratus容错机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国内没有任何人熟悉该机的软硬件环境,我们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在它上面进行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当时Stratus公司派出两名技术人员来北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工作,分别培训编程开发和系统管理员。由于那时大家都没有更多的软件工程经验,安排参加编程培训的人员和参加系统管理培训的是同一批人,美国的老师十分惊讶,经过培训和实训才逐步予以规范和调整。1988年底,陈朔鹰和陈英等5人赴香港向Stratus(香港)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我们的软件设计方案,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1989年初正式启动原型系统开发。
我们参加开发工作的团队是一个工作认真、严谨踏实、团结协作的集体,当时的科研组中,陈朔鹰是年纪最轻的教师,全组老师在三年的开发过程中始终积极配合他的工作,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服从安排,只要是工程需要,不讲任何条件。李小平老师作为电子通信组的设计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实际担负起了电子通信组负责人的工作,他积极主动,圆满完成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他的主持下成功实现了电子邮件系统与电传的联接,为新闻稿件的快速发送提供了保证。
在1989年4月~7月的特殊时期,参加项目开发的全体师生坚守工作岗位,坚持工作,即使在公共交通全部中断的情况下,项目组成员仍然每天坚持骑车上班、工作,设计与开发工作从未中断过。
1990年4月第一次现场进行计算机系统演练时,陈英、李建良等老师担负了繁重的现场项目设计师的工作,全部在比赛现场一线负责技术和协调工作。当时部分比赛场馆还在施工中,有的场馆连桌子都没有,我们只能将机器放在地上干活;一些新建设的场馆连最基本的交通条件都没有,只能在上午派专车将人员送进现场,安装完机器设备进行现场彩排,下午再撤下设备由专车接出现场,中间连吃饭、喝水都无法解决。这次彩排正好跨越了“五一”假期,全体人员的整个假期都是在工作现场度过的,用当时的话说,是过了一个“革命化的劳动节”。
四、“学生军”大显身手
随着项目开展,我们的学生逐步参与了开发。1984级本科学生张岩等人于1988年结合毕业设计参与了前期原型系统的开发。1989年3月1985级本科生鲁峰、宋殿国、崔立文、孙宏波和贺彩琴等人参与了部分开发工作;1986级王飞舟由于提前一年修完课程学分,也参加了1989年的毕业设计(他是计算机专业自建立以来惟一一位通过努力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全部本科学业提前一年毕业的学生)。1990年3月86级本科生刘春城、杨秀玲、袁航、唐蔚云、丰迅、刘文禄、李彤、龚文盛、刘臻、王庆华和梁军等11人参与系统开发、系统试运行和亚运会运行。1990年7月高永峰、邓建新和王明星老师带领87级孙敬伟、郑军、赵刚、张林狮等59名本科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亚运会运行和服务工作。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86级丰迅等人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在Stratus上完成的,尽管他们第一次接触小型机,第一次接触PL/1语言,第一次面对如此复杂的课题,但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技术,圆满完成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水准受到开发组同事的高度赞扬。
1990年4月起,计算机系统进入演练和实施阶段,需要大量的现场负责人,86级本科生刘春城、杨秀玲、袁航、唐蔚云、丰迅、刘文禄、李彤、龚文盛、刘臻、王庆华、梁军和孙文娟(大专班学生)分别担任了工人体育场、英东游泳馆水球、京海湖赛艇/皮划艇、网球、棒球、拳击和帆船等比赛现场电子信息查询系统的负责人和设计师。他们不仅要带领各个场馆的团队负责EIS系统的现场运行,还要负责与成绩公告系统协调数据接口、完成数据处理、保证本项目比赛数据采集和查询数据控制等等工作。这些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了表现出色的现场团队负责人。1990年4月计算机系统第一次现场彩排时,一半以上的比赛现场还是一片工地,大部分场馆的内部装修改造工程还在进行中,不用说工作条件,就连吃饭、喝水、上厕所等都成了问题。我们的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1990年由对外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作为查询现场的服务人员通过选拔开始进行竞赛规则、礼貌礼仪和简单的技术培训。北理工的学生主要分布在亚运村、新闻中心、记者驻地和比赛场馆,负责查询现场的机器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现场服务和咨询等工作。1990年7月,原在月坛体育馆作现场服务的87级本科生徐敏和原在丰台垒球场的肖东明由于工作调整,也被调来担任电子信息查询系统比赛现场的负责人和设计师。他们俩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顶住压力,快速进入状态,圆满完成任务,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成果、荣誉和收获
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系统成功地实现了我国当时最大的计算机网络,连接了分布在300多公里范围内的63个场点,将IBM 4381中型机、STRATUS容错机、HP 3000超小型机和国产的长城微机组成了多达600多台的多种异构互联的大型计算机通信网,实时向连接到东京和香港的远程终端提供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为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提供了成绩快讯,同时还实现了与电传、寻呼网的联接。所完成的系统在功能上超过了预定目标,超额完成了任务。作为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计算机系统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查询系统的响应时间达到小于1秒的水平,超过了此前历届奥运会的水平,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展示了我国计算机工程和应用的水平,为我国争办奥运会奠定了基础。
取得的荣誉:
《北京亚运会计算机系统工程》荣获199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彭一苇代表我校是获奖人员之一。
1991年十一届亚运会EIS系统获北京理工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0年教师节第十一届亚运会EIS课题组获北京理工大学先进集体。
1990年10月9日,彭一苇和陈朔鹰作为参加亚运会工程建设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彭一苇、陈朔鹰、陈英、李小平和吴裕树等人荣获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先进工作者。
《光明日报》1990年10月16日头版头条以“金牌背后的无名英雄——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部分师生”为题,介绍了陈英、彭一苇、吴裕树和86级部分参加开发和运行工作的学生的事迹。
1991年李小平同志参加了由国务院系统主办的《邮电、邮政系统国际会议》,并作为中方首席代表作了特邀报告。
在为亚运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北理工的师生也有巨大的收获。他们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经受了思想上和业务上的锻炼,为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工程的老师后来都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骨干。许多学生由亚运会工程起步,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色。87级的孙敬伟同学毕业后在几家外资企业工作过,为不少著名国际产品的本地化作出了贡献,现在是北京天宇飞鹰微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但是在他的简历中,他依然把参加亚运会工程,并受到工程指挥部的嘉奖这件事放在重要的位置。
(本文写作过程中,彭一苇老师提供了许多材料;写成后又蒙彭一苇老师、陈英老师、李小平老师、鲁峰和多位当年参与工程工作学生的修改、补充,特此致谢)
附:曾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运行阶段工作的师生名单(82人)
教师:
彭一苇 陈朔鹰 陈 英 李小平 吴裕树 周培德 李建良 李 莘 高永峰 邓建新 王明星
86级学生:
李 彤 王庆华 刘春城 刘 臻 杨秀玲 龚文盛 刘文禄 袁 航 唐蔚云 丰 迅 梁 军 孙文娟
87级学生:
陈志刚 蔡英民 赵荣凤 施卫国 刘晓秋 徐 敏 蔡伟丽 刘永和 胡学超 肖东明 管 淑 李国新 孙敬伟 叶会荣 朱泽滢 张瑞生 郑庆红 鲁为民 张 峰 周肖挺 赵 刚 吴振兴 许胜文 周 琦 张文娟 冯 梅 陈 文 曹 蓉 赵艳红 付盛男 张 仪 蔡朝晖 李闽瑞 常新功 刘晓刚 毛晓霞 王 彤 廖 云 杨六一 魏炎玲 郭成国 陈发敏 李 鹏 孔 涛 孙国峰 刘海涛 彭 野 袁爱英 张林狮 孙凌云 李锦林 王 祥 许 飞 郑 军 余恩至 林 玲 李国新 宋 超 余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