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中坚——我印象中的北理工师生
时间:2010-09-25
作者:王继中
时光飞逝,转眼间,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已经过去20年了。我们曾有幸参与建设那届亚运盛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工程,并获得圆满成功。那是我国第一次承担举办大型国际比赛,不仅许多方面缺乏经验,而且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开发、测试、实施、部署和运行这套前所未有的国际大型运动会所急需的庞大而先进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师生们曾主动请缨,抱着为国分忧和为国争光的奉献信念,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和我们一起为祖国的荣誉并肩奋战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虽然当时有的情景细节因时隔多年而难免淡忘,但是回忆起那段往事,有许多事情是历历在目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们参与计算机工程建设一事至今我脑海中还有一些清晰的光彩夺目的印象,值得追忆与共享。北理工派出参加北京亚运会计算机工程大会战的师生队伍那是一支主动请缨报国情深的团队,一支令人放心可委以重任的团队;而且是一支独具匠心善于创新的团队,一支群星闪烁贡献卓著的团队。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曾经面临艰难挑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组织好和管理运行好这个庞大复杂的国际性体育盛会,给国内外亿万公众和新闻媒体实时快速地提供各种竞赛信息与丰富资料是一项新课题。
而这一切是在缺乏经验,软硬件技术手段落后,特别是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一项在亚运会开幕前要确保按时完成和在亚运会运行期中万无一失地运行的系统工程。
因此这是一项必须不折不扣按时间完成的曝光于世的硬任务。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开幕日期是铁定的1990年9月22日,到时候保障运动会有序进行的计算机系统必须准备就绪无误运行。就这点而言,其时效性要求比起火箭发射的要求更高,大家知道火箭发射常常会因发现计算机系统等的故障需要排除而难免推迟发射,我们的亚运会计算机系统则不允许因出现故障而推迟运行。这是一项众目睽睽下公开曝光的硬性任务。仅这一点就往往使人望而却步,实际困难还远不止如此,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始,而留给我们工程建设的时间很短,只剩下约三年的准备期间,这是国外通常设计建设同类系统所需时间的二分之一,而且经费预算还不到国外通常建设大型运动会计算机系统花费的五分之一。难怪国内当时一些有实力的单位对于那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建设项目,虽认为是一个搞好的话可以露脸的大项目,但却最终判断是一项"风险很大,油水不大"的项目,而裹足不前,不敢涉足。
万事开头难,再加上因为国外厂商一度承诺的赞助资金和技术后来未能兑现造成的困难挫折,亚运会的计算机工程建设从一开始就曾处于极大困境。首先是要筹集和解决组建设计队伍的困难,形成切实可行的总体技术方案,其次要化解一年多项目经费不能到位等资金短缺的困难,才能尽可能快地及时开展工作。感到庆幸的是在这困难的时刻,北京理工大学伸出了宝贵的援助之手。
一支主动请缨和为国分忧的团队
在我的印象中,北理工计算机系是一支主动请缨和报国情深的队伍。记得当时是北理工计算机系主任吴鹤龄等亲自上门,到亚运会计算机工程指挥部表达决心和主动请缨的,这正是难能可贵的雪中送炭之举,为当时正为筹建队伍而大伤脑筋的计算机工程指挥部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是提供了一支有着不计报酬为国争光的决心和素质,可以作为核心力量的队伍。在北理工计算机系自身本来有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等重担的情况下,他们有鉴于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重要性而不畏艰难和风险,迎难而上,显示了为国分忧的抱负。总计北理工先后参与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师生总数高达82人之多,是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组建设队伍中能依靠的的中坚支柱队伍之一。
一支令人放心和勇挑重担的团队
在我的印象中,北理工的师生在我们的工程建设中是一支令人放心勇挑重担的队伍。
首先是在工程总体设计中发挥了积极建言献策和主动承担任务的作用。彭一苇老师作为计算机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分工负责设计部总体组的领导工作,他又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副系主任,繁重的工作压在他的肩上,但他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处理学校的工作,其他时间都用在了亚运会工程建设上。例如为了争取落实惠普公司的赠机赞助,50多岁的他,常常骑自行车奔波于指挥部与惠普公司所在地之间。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之下,终于争取落实了惠普公司价值50万美元的HP3000计算机实物赞助,使得计划安装在贵宾楼饭店的贵宾高级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任务得以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在指挥部的领导工作和工程总体设计的形成和实施中,彭一苇同志不仅能主动做好分工负责的工作,而且能深入下层,细致了解动态并及时将了解的情况意见建议向指挥部反映,起到了及时准确地建言献策的重要作用,他是指挥部里的不折不扣的好当家和好管家。
在计算机工程中为媒体和公众提供及时和丰富资讯的EIS信息查询系统是关键系统之一。这是一项需要克服通信等条件困难,和当时我国尚未建立Internet网络应用的环境限制下,需要从实际出发,从零开始,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建设起高性能的查询系统。北理工是承担EIS系统建设的两个单位之一。亚运计算机指挥部当时赋予EIS设计团队的任务目标是要在现有通信条件下,不仅响应时间指标上能够超过此前洛杉矶奥运会所炫耀的5秒,而且要力争超过前一届汉城奥运和亚运会所达到的2秒。这无疑是一项需要全力以赴,独立创新才能完成的重任。北理工师生们勇于挑起了这副重担。
一支独具匠心和善于创新的队伍
在我的印象中,北理工的许多老师和同学表现突出,在EIS系统建设中勇于和善于创新,在设计开发工作中创造了难能可贵的奇迹。他们和北京软件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相互配合,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为EIS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氛围。他们在缺乏技术资料和以往经验的情况下,逐步启动了项目的设计开发等研制工作。当时北京所能提供的通信线路和质量是很欠缺落后的,那时全市光纤环网建设尚未完成,电信部门在城区的通信传输质量上只在合同上承诺提供至多4800bps的保证,,而对远郊和外地的场馆则只能保证2400bps传输率。在这样低下的通信条件下,要满足成绩查询响应时间的高标准要求是十分困难的。难怪曾为汉城奥运会设计开发了查询系统的AT&T公司明确表示,因不愿承担风险而不会涉足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
面对这些困难,EIS系统设计开发团队,决定迎难而上,破浪前进,经过大家解放思想反复论证,提出了创新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二级计算模式”来取代传统的“主机—终端集中计算模式”,又大胆放弃了利用现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构建查询系统的途径,转而采用了系统开销更小的文件系统来保存数据,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查询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排队时间。这是宁可在设计上增大一些工作量,但可以获得更快查询速度的先进方案。为解决高效组织数据和文件这个难题,开发团队又通过设计出一套巧妙的编码使所有有关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大大减少了现场查询机与主机之间的信息交互量,降低了对通信线路质量的要求,最终使EIS的查询响应时间不仅达到了要求,而且超过了预期指标水平。
EIS团队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自行建设了所需的电子邮件系统,最终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也是电子邮件在我国的首次大规模实际应用。
另外值得提到的创新举措,是为了确保EIS系统的可靠成功运行,设计团队曾专门建立了一个由200多台微机连接组成的超大规模的模拟实验室,利用自行设计的模拟快速查询软件,对EIS系统进行实时快速的压力测试和可靠性考验,获得了系统响应时间可以小于0.7秒的优异成绩。这也成功检验了EIS系统的设计水平。由于进行这样的模拟测试和参加亚运会计算机工程总联调的6次全系统的彩排演练,使EIS成为功能先进,而又健壮可靠的优秀系统。确保了在亚运会期间成功运行,获得了国内外媒体肯定赞誉和重点报道,为国家增添了夺目光彩。
一支有着良好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团队
当时,除了北理工的彭一苇老师担任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指挥部副总指挥,陈朔鹰老师担任EIS副主任设计师以外,陈英老师任EIS文档规范组主管设计师,吴裕树、周培德、张树军和李建良等老师被任命为查询系统设计师,李小平、李莘任电子通信组主管设计师。吴裕树还担任Stratus机系统运行负责人,陈英则负责组织对全体现场服务人员的培训,他们在工作中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例如吴裕树老师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了Stratus机的维护工作,保障了EIS系统的可靠成功运行。记得有一次为了让长期辛劳工作的计算机工程的人员在亚运会最后阶段也能去体验一下亚运会的实际盛况,指挥部决定让大家都能有机会去观赏亚运会的闭幕式彩排,但那时计算机系统还需要不间断地持续运行,这时吴裕树老师主动提出他不去看彩排,继续在机房值班。我记得那天我们的大机房里就只剩吴老师一人在值班,机房里虽然空空荡荡,但他坚守岗位圆满完成了系统维护和各项运行任务。
一支群星闪烁和贡献卓著的团队
在三年的开发过程中,北理工的项目团队成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高涨的热情、无私的奉献和共同的聪明才智,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即使在1989年4月~7月社会出现动荡的特殊时期,参加项目开发的全体师生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在公共交通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冒着风险每天坚持骑车上班和工作,使项目的开发工作始终没有中断,确保了计划进度,成为一支有着出色成绩,圆满完成任务的队伍。
在计算机工程的系统联调演练时,陈英、李建良等老师担负了繁重的现场项目设计师的工作,克服现场条件的欠缺和困难,出色完成了在比赛现场第一线的技术协调工作,做好各项彩排演练任务,保证了计算机工程的成功彩排测试工作。与此同时,参与工作的同学们在困难的环境中和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自身思想和能力也得到了宝贵的提升和成长,结合亚运会任务在实践中进行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综合运用原来所具有的基础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毕业时具备了更扎实的本领和水平。而且在思想品质上有了更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一些高年级的本科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有意识地结合工程项目的开展来进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取得了很鲜活的学习效果,许多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积极投身和参与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系统开发、系统测试,演练彩排,和亚运会系统的具体部署与操作运行。不少人还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新闻中心和比赛现场的系统运行和各项服务工作,同样既出色完成了任务又使自己得到了宝贵锻炼和难忘经历。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北理工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思想品质好,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是具有实战能力的。
建成的EIS系统令人难忘
一点回忆与心意
值此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教育52周年大庆之际,这篇短文是对北理工师生参加北京亚运会建设的一点回忆。我要借此机会向北理工计算机系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建设工程的出色贡献再次表示感谢和敬意,我更认为她完全可以因为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优秀人才和出色的科研成果,同时积累了宝贵的办学和管理经验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我希望和相信北理工计算机学院将继续龙腾虎跃。目前北理工正在为办成世界上一流的大学继续创新和加倍努力。我祝福她越办越好,我国的北京理工学院(BIT)将会和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那样享有国际盛誉,不仅并驾齐驱,而且更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王继中,原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