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读书之道
时间:2025-10-21
徐特立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但他读书从不贪多,“贪多嚼不烂,不如不读。”在湖南一师执教时他发现有学生贪多求快,便告诉大家:“读书不怕少,怕的是囫囵吞枣。”然后向同学们传授自己的读书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标记书中要点,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意见和感想,并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这样的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哪怕一天学一点,只要不间断,就能得到知识。”毛泽东当时是他的学生,深得老师的读书之道,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著名的《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即是其中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寻求教育救国之道,42岁的徐特立在“英文只会拼音、法文一字不识”的情况下前往法国留学。彼时他在湖南教育界已是颇有声望的“大先生”,有名望有地位,许多人对他的出国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何苦要跑到外国去当学徒?”他笑答:“年纪大了就不用求学了吗?年纪大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都不求学,不增进新的知识,社会怎么进步?”对方奇怪:“你不是已经很有学问了吗?”他摇头:“现有的知识还不够用。我今年42岁,一晃就到60岁,如果60岁还同42岁一样的学识,这18年不就等于白过了吗?到那时再懊悔,就迟了。”
在法国,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法语,身边人都是他的老师,有些是自己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放下辈份和资历,低头向晚辈学习,不怕难为情?徐特立则不以为然:“到了法国,法文一字不识,还要自视清高,端着架子,怕失了旧资格,不是更可笑吗?”同伴们担心他年纪大,记忆力差,他却信心十足:“我一天学一个字,一年也能学到360多个字,等到50岁,岂不就可以通晓法文了?”就这样学了一年多,他闯过了法文关,进入巴黎大学进修。
青年时代的徐特立读过许多古书,后来又读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类书籍。对于阅读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吃牛肉也好,吃羊肉也好,吃下去,变成我的肉。”在他看来,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培养鉴别能力,看问题也才能更全面。
身为大先生,学识丰富的徐特立却从不自以为是,时时谦逊待人。1927年他回乡省亲,正值湖南农民运运和扫盲运动兴起,家乡农会也办了夜校,农友们请这位“城里来的大先生”讲讲课,他婉拒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学生,是来听课和学习的。他在乡下住了一个星期,每天早出晚归,走访各地农会,学习农会经验,思想震动极大,对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1937年徐特立随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也不忘教身边人读书识字。1941年他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院长时已经60多岁了,依旧孜孜不倦。白天教学任务忙,他就晚上读,并利用走路和天亮前这段时间回顾书中知识。他告诉同学们“人是逼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还用一个小故事举例:从前个有傻子,人人都说他傻,什么事都不让他干,结果他真的什么也不会干了。有一次,他父亲拿了一根棍子,将他双手绑在棍上成“一”字形,看他怎样出去,起初他怎么也走不出去,后来被父亲打痛了,发现侧着身子就能出去。可见遇到困难,傻子也会想办法。
徐特立爱读书,却不读“死书”,而是主张“学以致用”。在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时,他就提出“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放在生产一线。”延安是当时中国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加之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物质极度匮乏。他便将教学、教研与生产相结合,因地制宜,带领同学们考察地矿、研究植物、制造玻璃、制造日晷、制造棉麻等,为边区研发、改良、生产了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
作为教育家,徐特立提倡“培养敢于发挥个性、有主张、有试验、有创造、有行动的青年”,鼓励年轻人“实践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同学们开展大规模的科学普查和科学实验,为南泥湾和延安地区煤矿开发做规划,提出根治蛤谷虫治理方案,制定新式打盐法。生物系的师生则成立了农艺小组和“青年集休农场”,在参加农业劳动的同时,进行农业实试验,收获了大批南瓜、西红柿、洋芋等农产品,昔日南泥湾变成了塞北好江南。
早年徐特立为了读书曾步行八十里到长沙求师,先生告诉他:“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书即师耳。”这句话他受用终生,且一生“以书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