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火药是中国发明的
时间:2025-10-21
走进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兵器精神”红色展厅,醒目地坐落着两座大师半身雕像,一位是火炸领域泰斗徐更光院士,另一位就是爆炸学科泰斗丁敬先生。
1980年,第七届国际烟火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时任北京工业大学爆炸力学教授的丁敬受邀参会,并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报告中提到了古代中国的火药发明和烟火技术,没想到在场的西方学者闻听后却一脸疑惑,仿佛他说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事实。丁敬很惊讶:火药乃中国发明,在中国妇孺皆知,这种家喻户晓的常识为什么国外却无人知晓?
会后他查阅了当时美国大中小学教科书及一些西方国家的百科全书,发现所有关于火药的描述没有一处提到过中国,且都将火药的发明人标注为十三世纪的英国学者罗吉.培根。作为爆炸力学专家,丁敬感觉自己多了一份责任:纠正西方学者的错误认识,为中国的火药正名。
回国后,他开始大量收集资料,在浩瀚的文献中寻找有关火药的踪迹,并以时间为脉络,对中国古代火药的起源、火药在中国的早期军事应用、中国火药技术的发展等问题做了详细梳理。
研究中他发现:火药的原始配方及燃烧性能始见于公元八世纪中国炼丹家的著作,到了公元十世纪,火药开始进入军事领域,北宋《武经总要》便记载了火炮、蒺藜火球和毒药烟球的配方,是世界上最早以火药冠名并直接用于实战的三种火药武器。后来,火药经阿拉伯国家传入了欧洲,由此他确认:英国学者罗吉.培根的火药知识来源于中国。
之后数百年,中国社会动荡,战争延绵,而火药技术却持续发展。此时火药不仅具有燃烧、发烟、解毒等作用,还具有强烈的爆炸威力和良好的发射能力。至宋、元两代,又出现了炸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有了“炮弹”的雏形,而明代以后火药的应用则更加日趋成熟。
研究中国古代火药理论时,丁敬又发现中国是最早对爆炸冲击波及杀伤作用有记载的国家。宋代与元朝交战,《宋史》中便有这样的描述:“……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宋《癸辛杂记》里也记载了火药爆炸后的惨景:“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
丁敬立刻意识到,所谓“惊死”即冲击波致人而死,而“炮风”则是爆炸时形成的空气冲击波。后来他又读到明代学者的《论气》,发现这部著作对火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及杀伤力有更为实际的分析,比如可使人耳聋、内脏损伤或致人死等。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火药已经有了科学认识。
带着这些考证成果,丁敬于1985年拜访了英国近代生物学家李约瑟教授。李约瑟既是科学家,也是科学技术史作家,所著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对现代中西文化流影响意义深远。两位科学家相见,彼此坦诚以待。面对丁敬提供的确凿史料及严谨论证,李约瑟赞叹之余完全认同丁敬的观点,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写道: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最先发明了火药,且这些证据已大白于世。
1990年,第十七届国际烟火技术学术会议再度在美国召开,丁敬又一次受邀参会,并做了题为《火药和冲击波在中国的发现》的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火药的起源、理论、军事应用技术史,证明了中国早在公元八世纪的汉代就发明了火药,且中国古代火药爆炸完全可以产生冲击波。报告论据充分,推理严密,立刻引起了现场轰动,与会学者不仅接受了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军事家在火药理论研究及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贡献也深表敬意。
之后丁敬将成果写成“中国古代火药”辞条,经“中国大百科”编审组审核后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如今查阅这项辞条的人可以读到这样一行文字:现代黑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火花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曾起到重大作用。
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证明“火药是中国发明的”,是出于对科学的敬畏。对于丁敬来说,“科学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即使是已经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