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荩民:教育报国的数学大家
时间:2025-10-21
陈荩民原名陈宏勋,少年即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16年,中学毕业的陈荩民被保送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但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他的求学生涯并不安宁,时局动荡,民生凋敝,加之列强欺辱,国家在危难中风雨飘摇。怀抱一腔爱国热忱的陈荩民对此深感忧虑,立志挽救民族,振兴国家。
1919年,因抗议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五四”运动爆发,作为爱国学生代表,陈荩民冲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他和同学们散发传单,高呼口号,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游行队伍一次次冲破反动军警和使馆巡捕的阻挠,洪水般涌向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 曹宅大门紧闭,身材高大的陈荩民踩在同伴肩头率先翻墙入院,为愤怒的学生打开了大门。
但很快他和同学们就遭到了反动政府的逮捕和关押。在狱中军警对他们拳打脚踢,眼镜打掉了,手表打坏了,胳膊也被打得鲜血直流。审讯人员还强迫他们承认打人放火是犯罪行为,他和同学们则义正辞严回应:“我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何罪之有?”驳得对方哑口无言。最后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将他和被捕的同学释放。为了免遭再次迫害,校长建议他改名,于是他将“宏勋”改为“荩民”。
“五四”运动的胜利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也让陈荩民等年轻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德先生(即民主Democracy)与赛先生(即科学Science)的重要性。1921年,陈荩民远赴法国公派留学,4年后,在法国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当年便取道回国,践行教育报国的志向。
回国不久,陈荩民即被聘为浙江省第六中学校长。学校校舍陈旧,桌椅破烂,为改善办学条件,他四处筹借款项。学校变样了,钱却是自己偿还,直到1927年他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才还完了全部借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荩民携全家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县,又倾其所有,与夫人一道将被战火夷为平地的上海育青中学内迁至天台重建,继续教育报国。
1939年,北洋工学院在浙江复校,陈荩民担任院长。校址选在未被日军占领的泰顺县百丈口,此处前临小溪,后倚山坡,条件极为简陋。学校偏僻,又无交通工具,出门只有步行。泰顺与天台直线距离并不远,但需绕行敌人后方山区,单程也要10天左右,因此抗战期间他很少回天台与家人团聚。
即使是艰苦岁月,陈荩民也坚持著书立说。那段时间,他相继出版了《非欧派几何学》《代数及简单数性之研究》《微积分测验》等专著,还用英语编写了《复变函数》《偏微分方程》等讲义,并将国外著名学术论文译成汉语,为国内学子打开一扇“海外之窗”。
新中国成立后,陈荩民应聘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教授。华北大学工学院是北京工业学院的前身,也即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解放初期,百废待兴,高等教育教材也亟待更新,陈荩民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开始着手编写《高等数学教程》。
《高等数学教程》共三卷四册,可谓鸿篇巨著。为写这套书,他每天天不亮便起床,简单洗漱过后,便执笔伏案,吃饭也要家人一催再催,案头的灯一直亮到深夜。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门枯燥的学问,然而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陈荩民却能将高深的数学理论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很受师生欢迎,出版后即成为全国工科院校通用教材。除此之外,他还编写了《高等数学基础》上下册,后因出版社失误,下册手稿丢失,不得已只有重写,彼时陈荩民已是77岁高龄,故请了两位助手相帮。虽有助手,他依然事必躬亲,每一章节都细细安排,对助手所撰文稿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
1980年,85岁的陈荩民成了耄耋老人,却仍然担负着全国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审工作。家里房子小,图书资料不能完全摊开,查找资料困难,他就坐在沙发上,将资料放在自制的简易茶几上,老花镜再加放大镜,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审阅任务。
从热血青年到数学家、教育家,陈荩民一生都走在追求真理、振兴国家的路上,勤奋好学至老不衰。在他看来,“生无涯,学也无涯。”即使晚年体弱多病,也时常一卷在手,以得到新知新解为乐。他主张“事必三思而后行,行必至善而后止,”要求自己时时“自省”。
1981年,陈荩民在北京逝世,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资料来源:《阅读北理》第二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