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马兰纸
时间:2025-10-21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种叫“马兰纸”的纸张。延安时期印刷报纸、文件,出版书籍用的都是这种纸,毛泽东也经常用马兰纸写作。虽说粗糙暗黄的马兰纸在今天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延安时期却是最令人振奋的发明之一。
因受国民党经济封锁,陕北边区物资匮乏,纸张非常供应困难。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曾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感叹:“哪怕一张最普通的纸都是最奢侈的东西。”《新华日报》、《解放日报》都曾因缺纸不得不缩减刊印量。而随着中央机关办公和各种学校的创办,纸张更加紧俏,边区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只能领到5张纸,许多人不得不用桦树皮写字,甚至连医生开处方也用桦树皮。
虽说边区政府联合了一家手工作坊造纸,但杯水车薪。而且当地造纸以废麻袋为原料,麻纤维不够细腻,做成的纸张不够平滑,无法用来印刷。其他能做原料的如麦草、稻草等又是牲畜的饲料,本来就不够吃,因此解决纸张短缺问题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接受这一任务的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学教师华寿俊和妻子王士珍。二人是杭州之江大学同学,抗战爆发后一同参加革命,又一起赴延安进入抗日大学,并成功试制了“抗日肥皂”,解决了干部群众的生活之需。
陕北是黄土高坡,资源贫瘠,而要解决造纸问题,关键还是要有原料。为了寻找原料,华寿俊把空汽油桶改成蒸煮锅,用边区各种植物做试验,把高梁秆、麦秸、蒲草等放到锅里蒸煮,因纤维强度太低,没有成功。后来想用木浆造纸,然而陕北树木少,且木浆制作工艺复杂,也不现实。
一个偶然机会,王士珍在与当地百姓聊天时听说了一种叫“马兰草”的植物,特别有韧性,她马上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华寿俊。一次华寿俊参加开荒生产劳动,发现锄头总是被一种草缠住,难扯又难拽。他心一动:莫非这就是马兰草?向当地人一打听:果不其然!人们还告诉他,毛驴被这种草缠住了都难以脱身,所以马兰草还有个俗名:扯倒驴。
马兰草喜阳耐旱,非常适合陕北气候,其纤维坚韧,不好消化,牲口也不吃,因此长得漫山遍野。这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年年割,年年长,如果能用来造纸,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荒草就成了“天赐宝藏”。
但马兰草究竟能不能造纸呢?华寿俊和王士珍决定“试一试”。马兰草特别结实,想把它做成细匀的纸浆非常费劲。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增加打浆和洗浆次数,用钢丝帘代替竹帘捞纸,用土碱代替烧碱漂白,用火墙烘干代替自然晾干……经过一交次反复实验,“马兰草”终于变成了“马兰纸”。
为了推广马兰草造纸技术,扩大产能,边区政府通令:群众可以收割马兰草供给造纸厂替代公粮。一时间马兰草“贵”,老百姓奔走相告,原来不起眼的马兰草居然还是能卖钱的宝贝!后来王士珍到南泥湾,发现那里马兰草也是蓬蓬勃勃,长势更好。在她的提议下,南泥湾也建成了马兰纸生产基地。从此,延安“纸荒”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不过当时条件简陋,工艺简单,与普通新闻纸相比,马兰纸强度低,砂粒多,纸张厚薄不匀,有些马兰纸还有残洞。印刷厂专门增设了补纸工,提前把洞补好,然后再上机印刷。马兰纸是手工抄造工艺,一面平整,一面粗糙,用正常工艺印出来的书报粗糙的一面字就看不清楚,印刷厂又改进印刷工艺,使马兰纸的背面也能印出合格的印刷品。谢觉哉为此赞叹:“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万佛洞清凉,印刷很安全。”
1940年12月《新中华日报》以《马兰纸—一位青年化学家的发明》为题详细报道了华寿俊“变草为纸”的发明故事,称他“将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变成了丰富的造纸原料,为边区的新闻事业提供了极大帮助。”
华寿俊成了陕甘宁边区受人尊敬的发明家,朱德总司令热情地把他请到家里,为夫人康克清介绍时高兴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发明家。”1944年5月,边区政府授予华寿俊“甲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亲自为他颁奖。作为鼓励,还当场送给他一件羊皮大衣。
从寂寂无名的野草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宠儿”,马兰草自此扬名。作军萧军充满感情地说过:“在延安的人都忘不了马兰纸!杂志是马兰纸印的,《解放日报》也是马兰纸印的。开淡紫色花朵的马兰草,生长在陕北的山沟里,延安人把它做成了纸,它为革命出了力!”1942年朱德视察南泥湾时作诗一首,诗中写道: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