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回忆——北工的第一堂计算机原理课
时间:2010-09-25
作者:王远
从一篇文章说起
任务的下达和一周的准备
收集教学资料,做好开课准备
讲课过程和存在问题
由于情况特殊,这门课程事先没有规定学时数。根据回忆,我在1958年下半年大约讲了90学时,1959年上半年又讲了60学时。课程内容包括:二进制运算规则和数制转换(用参考书布置了习题);计算机的结构,主要是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寄存器、控制器、总线、外存储器和磁芯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如打印机)及时间脉冲发生器等,并用方框图表示了各部分的连接,同时讲述了它们的功能;重点讲述了中央处理器,介绍了并行处理和串行处理、定点运算和浮点运算。特别是说明了一个重要概念:在计算机的运算中,加、减、乘、除一律化为加减法。因此,运算器、内存储器、缓存器都由加法器和全加器组成,进而详细讲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就记忆所及,似乎当时对磁芯存储、磁芯挑选和输入输出设备也讲了不少。吴鹤龄老师的回顾文章中,说我把бзсм计算机的资料“消化得很透彻”,把“工作原理讲得清清楚楚”,这在实际上不太可能。一则我刚接触这些资料,二则时间也太仓促,不容我细细消化,融会贯通。有时真到了头天晚上还是俄文资料,第二天就变成了课堂上的中文板书和学生的听课笔记了。这次讲课的方法也违背了我自己后来一贯主张的“启发式”,而采取了“满堂灌”,板书写满了擦,擦了又写。这也是事出有因,迫不得已,因为非如此则学生在课后就没有复习消化的材料了。由于该专业当时安排的课程较少,所以我的课有时一次连上四节,甚至个别时候一上午连续安排六节。随着课程的进行,我在教学工作上的被动局面逐渐有所缓解,特别是到了1959年上半年的第二学期。在讲课过程中,我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找夏培肃老师请教过,也带着学生去参观过实际的大型计算机。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和条件所限,没有开设实验。
事后小结
遥想当年,我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因素有几点:一、在大学本科阶段,学校为我们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应重在为学生打好基础。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在大学本科乃至硕士阶段也应如此。真正的“名校”,一定是在基础学科方面拥有大师级的师资,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舍得投入最好的师资力量。
二、我在北工工作的最初六、七年间,有幸经历了较多的教学实践考验,这是培养师资的必经之路和最佳路径,年轻教师切不可轻易放弃这种机会。
三、凭借着当时的时代背景所激发出来的干劲和热情。
四、靠自学俄语的基础。
五、依靠学校的条件,特别是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料。
开设“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工作结束后,过了一段时间,系领导又找我谈过一次话,对我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了初步肯定。还告诉我说,学生们去外校听课时,兄弟院校的教师也对我的讲课内容给予了好评。
此后由于工作需要,我在科研上逐渐转向学习和研制六阶电子模拟计算机,在教学上则转向自动控制理论学科。我在开设“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过程中写成的两本讲课笔记也完整地转交给了其他教师。在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讲授“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虽然仅此一次,却是很值得回忆的,我也一直在关心着我校的计算机专业,为计算机系乃至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壮大而欢欣鼓舞。
2010年2月
注:王远老师,自动化学院教授,曾任研究生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