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发展巡礼

【科研提升篇】北理工科技事业“质”“量”齐飞——北理工2014年科技工作茶话会侧记

供稿: 党委宣传部       编辑: 新闻中心 王征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31日

  2014年1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北理工科技工作茶话会如期举行,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师生代表,200余名师生济济一堂,晚来者甚至站立角落,也不肯错过。一次工作茶话会为何能够如此引人入胜?规模不大的会议之所以能够成为年度性的焦点,这都源于科技工作“闪光的亮点”,在一串串数字和一项项成果背后是2013年北理工科技工作的“不简单”。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发展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指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总要结合点,责无旁贷的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回顾2013年,北理工科技工作狠抓基础、巩固优势、夯实平台、注重产出、创新机制,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与收获,为学校整体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投入总量迈入“20亿”时代

  科技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科技投入总经费数量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科技工作的全部,但是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在科技工作茶话会上,“20.51”这个数字成为了回顾全年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的科技投入总量达到了20.51亿元,不仅再创新高,而且继续保持了科技经费投入总量每年两亿元的稳定增长,一直稳居全国高校前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理工按照“强地、扬信、拓天”学科特色发展路径的稳步发展,显示出不俗的科研实力。细读这20.51亿,基础研究约占经费投入总量的12%、应用基础研究约占经费投入总量的30%、应用研究约占经费投入总量的46%。

   从科研经费分布情况来看,机车学院、自动化学院、宇航学院、信息学院和机电学院的科研经费总量名列前茅,形成了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第一梯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地、扬信、拓天”学科特色发展的新进展。

基础研究工作“种瓜得瓜”

  基础科研工作是大学科技工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科研工作,下大力气为基础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与支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3年北理工基础研究工作可谓“种瓜得瓜”。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上发布的信息, 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自然基金申报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共获批项目191项,获批经费1.47亿元,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均达到历史新高。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已达到2010年的2.47倍。

  项目总量和经费数量的增长代表着学校基础研究的规模稳步扩大,而在研究质量方面也不断提升。学校继续加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顶级人才类项目和研究类重大项目上的突破力度,继2012年取得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突破后,2013年北理工又分别获批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1项重大项目。2013年获批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首次获批1项重大研究计划的集成项目,获批6项重点类项目。2013年,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新获批2项作为首席的国防973项目和3项探索类重大项目。基础研究在今后仍然是学校科技工作的重点,学校将完善政策,鼓励与激励相结合,继续支持基础研究项目的开展,以期对传统优势科研形成交叉与带动,实现科研实力的内涵式发展。

面向需求巩固优势特色

  在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学校科技工作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重大安全领域,主动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军工科研优势充分体现,军工科研精神充分发扬,成为北理工在科技工作方面的气质和动力,推动着学校以科技“国家队”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瞄准”国家发展建设的大方向,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提升。
在继续巩固原有国防科技优势地位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面向和领域。2013年,学校作为总师单位新获批4项重点研制任务,圆满完成了作为总师单位承担的某牵头重点研制任务的设计定型及其它各项在研研制任务。
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强前沿和高技术研究,主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积极组织和参与863、科技支撑计划等,持续在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持下,我校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在继成功应用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后,2013年再次成功应用于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为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进一步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校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近年来,学校与北京市相关企业合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013年9月,北京市科委在我校组织了“电动北京伙伴计划”校园行启动仪式。在国家深空探测重大工程、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的支持下,“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项目,其前期成果已应用于我国的重大科学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之“嫦娥二号”从日地拉格朗日L2点飞向小行星再拓展试验任务中,获得圆满成功。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下,“激光差动共焦成像与检测仪器研发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进展良好,所研发的仪器已成功在部分单位试用并得到认可。

科技成果收获颇丰

  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承担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为北理工科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学校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科研成果获奖、SCI论文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的反映。

   2013年,全校SCI收录论文达到935篇,EI收录论文1331篇。在SCI收录论文方面,2013年的增量较之2012年与2011年增量有较大提升,2013年SCI收录论文数量是2010年的1.6倍。
近年来学校在论文数量增长的同时,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2013年北理工化学学院曲良体教授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上的论文“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with Oxygen-Rich Functional Groups”荣获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是学校首次获此殊荣;管理与经济学院胡瑞法教授的论文《Patents and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并发表。这是作者继2012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之后,第三次在该刊发表论文。
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在科技成果获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5 项,其中我校牵头的《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项目获得了代表发明与创造最高水平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2013年我国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之一,也是专用领域唯一的1项,是我校首次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它历经20多年的攻关,突破了大范围高速机动交会目标相对定位与矢量测量的难题,为我国航天科技和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牵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项。

 

  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实力与水平。2013年学校专利申请量再次突破千件,达1007项。在专利授权方面,年授权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达到571项,为2010年的2倍。

科技平台建设国家水平

  学校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始终瞄准国家水平,通过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全校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的发展。2013年,北理工在国家级科技平台方面再次取得新的突破,“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科技部和工信部的联合验收,并获批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进行建设与运行,这是我校继1991年批准设立第一个“爆炸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后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一举填补了北理工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面的空白。

  在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的带动下,2013年学校新增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5个,分别是精密光电测试仪器及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分数域信号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转换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学校还圆满完成“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目前我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3个。

  科技平台的建设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信在不断发展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将会孕育一批更加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成果。

科技工作机制务实创新

  科技工作的高效率开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务实高效的机制才能为学校科技工作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北理工科技工作的一个特色。自2007年以来,学校就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共享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在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如从科技处到科研院的“转身”,就体现了学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科技工作力量、明确职责、强化职能,从而使得学校科技管理工作在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仍然在不断探索。学校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国家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不仅仅是停留在号召与引导的层面,而是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优势,用更加有力的科研组织模式,为学校科研力量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如综合多学科优势先后建立了火炸药研究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微纳技术中心、地面无人系统研究院、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等若干交叉融合共享平台;同时为适应北京市区域经济建设需要,成立了北京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

  另外,将学校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力量与市场积极结合,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方面,北理工也大胆摸索,走在前列。在原有的技术成果转让、关键技术合作配套生产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创办了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三个学科性公司,在实践中,将优势学科和成果与市场和社会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科研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增强了研究实力,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多方肯定。

  2013年学校科技工作能够紧抓机遇,强化基础,不断扩大科技服务面向,优势领域研究能力得以加强,理工融合、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等前瞻性研究持续发展;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继续加快迈向国际科技前沿。2013年学校科技工作注重质量与内涵,投入持续增长、基础研究不断深入、重大科研特色优势继续巩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科研产出取得历史突破。

  回顾北理工2013年的科技工作,虽不能尽数全年科技工作的点点滴滴,但应该感谢的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上级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相信在国家和社会对科技创新大力支持下,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