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学院人才科技创新之路:仪器照亮梦想,梦想照进现实


------光电学院长江学者王涌天教授之创新团队

  
  王涌天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学工程学科首席教授。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该实验室2012年被授予北京市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013年创建了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几年来,在学校各级组织、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在国内外专家关怀下,研究团队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
 
  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方面: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复杂光电系统设计、加工、检测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医学图像处理和手术导航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成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增强现实的研究,突破了三维环境注册定位算法、透视式融合显示、立体显示图形生成等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实时增强现实试验系统,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其在军事、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等有关实验室以及国内许多著名研究单位、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实验室在新型光电系统、自由曲面光学、新型三维显示、人机交互技术、医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系统及其应用等方向承担着多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预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

 
  

  团队代表性成果包括:有关研究成果被金国藩院士主持的鉴定专家组评为“在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研制的复杂光学系统CAD软件曾向全国50余个单位推广应用。在定点双目立体观察系统、超轻型大视场头盔显示器、增强现实在文物古迹数字重建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发的“现实海底漫游系统”在广东科技中心大显身手。游客面对只有水草和珊瑚的鱼缸,只要戴上特制的头盔,就可以犹如置身水晶宫,与身边的鱼儿嬉戏玩耍,甚至可以模拟出人向鱼类喂食的场景。 
 
  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发表译著2部、教材2部、论文400余篇,编辑SPIE或Springer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11部。申报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已经授权16项。多次应邀担任由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中国光学学会(COS)、美国光学学会(OSA)、日本光学学会(OSJ)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程序委员会成员、分会主席、特邀报告人。由于在光学设计、光学仪器、三维显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领域的重要贡献,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4年当选SPIE、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和OSA会士(Fellow)。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博士后5人,博士生和硕士生90余人。在教学方面,近年来指导博士后15人、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60余人。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奖励,毕业的博士生中,程雪岷获得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林倞获得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程德文获得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2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注重科普工作,作为主任编委参编《现代科学知识热点问题450例》、作为光学与光电子学编写组组长参编《10000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
 
 
 
  目前,创新团队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王涌天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研究成果丰硕,经费支持充足,队伍团结向上,发展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