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学院科人才技创新之路:创新铸就仪器,仪器成就科学


-----长江学者赵维谦教授之创新团队

  
  赵维谦教授于2007年被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引进。几年来,在学校各级组织、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在国内外专家关怀下,研究团队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
 
  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方面:研究团队承担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方向的建设。“十一五”以来,研究团队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超分辨激光共焦成像/检测理论、技术与仪器方面的系统性创新研究,在6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超分辨成像理论及激光共焦成像/检测原理层面的创新研究;在2项国家自然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自行发明的激光差动共焦成像/检测新原理的仪器化技术研究;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激光差动共焦成像/检测新原理仪器在国家重大专项02专项、激光惯性核聚变专项、高分对地专项以及国防高新工程等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自“十一五”以来,团队成员主持了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1项863计划主题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仪器专款项目、6项自然基金面上类项目(包括1项优青)、3项国防技术基础项目、1项民用航天任务、2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等3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过亿元,其中,团队承担经费6500余万元。参加申请成功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团队代表性成果包括:1)首次建立了超分辨光瞳滤波器特性参数统一解析模型以及光瞳滤波器制作误差影响分析模型,提出了径向偏振光及光瞳滤波的超分辨差动共焦显微成像新原理,发明并研制成功了国际上具有鲜明特色的超分辨差动共焦显微镜;2)提出了高空间分辨激光差动共焦拉曼—布里渊光谱成像新原理,发明并研制成功了国际上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空间分辨激光差动共焦拉曼光谱图谱显微成像新仪器;3)提出了激光差动共焦层析定焦原理,发明了激光差动共焦干涉元件参数测量系列新方法,发明并研制成功了国际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激光差动共焦干涉元件参数测量原创仪器。发明的激光差动成像/检测仪器及关键部件已用于国家和国防的重要部门,解决了国家和国防的一些重大测试难题。
 
  发明的激光差动共焦成像/检测新原理仪器研究成果得到国际首台共焦显微镜研制者Colin Sheppard 教授的高度评价。围绕超分辨激光共焦成像/检测理论、技术与仪器研究,团队发表了包括10篇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在内的40篇SCI国际期刊论文,发表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101项(其中,授权51项),获得1项国防发明二等奖。

 
 
 发明并研制成功的各类激光差动共焦成像/检测新原理仪器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赵维谦教授入选2014年度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计划、2012年度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计划、2009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2007年度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邱丽荣研究员入选2014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王允讲师留校一年来已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国防技术基础项目等,发展势头良好。杨佳苗博士生获得自全国仪器仪表奖学金设立二十多年来我校首个“仪器仪表奖学金”特等奖(特等奖每年1名,多次空缺)等。团队培养毕业博士后2名、研究生34名(7名博士)。团队教师讲授《近代光学测试技术》学位必修课,《现代光学显微技术及仪器》等选修课。
 
  目前,团队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大型科研攻关和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仪器专项等项目,拟开展超分辨、高动态激光共焦光谱/质谱成像与检测新原理、新技术及其新仪器创新研究,旨在提升团队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造就一支学风严谨、团结协作、锐意创新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