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胡海云:教育是一片海,一片云


 ——访北京市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我校物理学院胡海云教授
 
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扬   学生记者  赵莹
人物简介:
    胡海云,1988年5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并留校工作;1991年认定为讲师;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11月至1997年11月获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攻读博士;199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校继续工作;2000年被晋升为教授;2005年6月一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己连续三届被聘为全国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会员;2000年至今先后担任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物理学院副院长,并兼任大学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主任。
 
 
    2007年,参加完硕士生入学考试的郭祥辉在物理学院门外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成绩,内向而腼腆的他对考试结果很不自信,他深怕自己落榜。正在郭祥辉手足无措时,一个温柔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同学,在等成绩啊,来我办公室,我帮你查吧!”映入郭祥辉的眼帘是一张温暖的笑脸,这让他紧张的心情迅速放松下来。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郭祥辉查询到了自己考研的成绩。得知郭祥辉已经被物理学院录取后,这位老师还为他详细介绍了物理学院各方面的情况,便于他未来的科研工作。从那时起,郭祥辉心里就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能跟着这位慈母一般的导师继续做学问。硕士生入学后,郭祥辉终于实现了自己这个朴素的愿望。郭祥辉说:“能跟着她做学术,是我一生的骄傲!”
    这个被郭祥辉称作慈母一般的老师,就是我校物理学院的教授胡海云。
            
“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


 
 
    受父母的影响,胡海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在她看来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让病人在疾病和疼痛中感受到生的力量,所以高考填写志愿时,胡海云毅然报考了医学院。但是阴差阳错,她被北京工业学院基础部物理班录取了。本科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胡老师留校工作,30多年来,她始终战斗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回想往事,胡老师感慨地说:“虽然没有实现儿时的梦想,但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认为医生和教师是有共同之处的,医生是救死扶伤,教师是要类心灵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
    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长久地印在了胡海云的记忆里。那时她还仅是一名助教,有一天导师让她帮着去上一节习题课,为同学们解析几道基础物理题。题目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胡老师却丝毫没有松懈,她不断地问自己:“如果学生问了我一些难题,我该怎么回答”,为此她下了很多功夫,并且不断鞭策自己一定要把每道题目都讲得生动有趣。试题讲解结束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对胡老师的精彩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小细节永久地留在了胡老师的记忆里,那一天,她不仅看到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更体验到了教育工作的神圣意义。
    1994年是胡海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11月,她获得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项目的支持,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结构完整性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是由中英两国政府及包玉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留学教育项目,旨向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赴英留学人员提供奖学金。“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于1987年正式实施,历时整整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在当时,能够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全国重点大学及知名的科研院所,并且都是成绩优秀、科研突出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能够被“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录取的学生大多为男生,像胡海云老师这样的女教师能够入选,在当时是已是凤毛麟角。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同前去留学的学生里,胡海云却是唯一一个在最短时间内学成归国的学生。
    留学初期,胡海云非常思念家人,特别是她那年仅4岁的女儿,才刚刚懂事就要离开妈妈。在英国时,胡老师每天省吃俭用,把存下来的钱都用在了打国际长途电话上,只是为了多听听爱人和女儿的声音。那时起,胡老师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拿下博士学位,早日回国与家人团聚。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胡海云,她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学习、演算,只是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和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11月,胡海云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虽然当时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选择了留在国外继续发展,甚至她的英国导师也苦苦挽留她,但面对这一他人羡慕不已的机会,胡老师却淡然地选择了放弃——她只是希望能早日回国和家人团聚,早一天回到她热爱的校园和挚爱的讲台,带领学生们一起感受物理的魅力与科学的真谛。
    学成回国后,胡海云老师把在英国学到的宝贵知识无私地分享给了同事与学生。1999年,她率先在学校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并获得了学校本科教学授课质量优秀奖、电子课件评比一等奖。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胡老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新理念内化到教育教学的行为之中,她不断总结、积累工作中的经验得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追求自身知识更新。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归国十多年来,胡老师的工作成绩日益显著,教研教学成果日渐丰硕。2007年,她在北理“我爱我师”活动中被学生评为校最喜爱的十佳教师之一;2008年,她作为主讲人之一的“大学物理”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她荣获校T-more优秀教师BIT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她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个人。
    奉献教育路漫漫,上下求索育新人。从事教育事业近30年来,胡老师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她凭着一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激情,在教育事业的园地中,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力争在教学和科研上获得新突破。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胡海云说:“20多岁初上讲台,那时比较有激情和抱负,但是现在,心态更平稳了,对待工作也更细致更认真了。” 
    谈及对校园新一代学生的寄语时,胡海云老师巧妙地用了物理学的术语,新颖且独特,她说:“希望同学们的生活像匀速运动,平平稳稳;学习像加速运动,节节高升;感情像圆周运动,圆圆满满”。
 
 
“我一辈子都在备一堂课”


 
    在北理的讲台上,胡老师主讲过大学物理、固体物理、现代材料物理、传感器等本科生课程,以及金属物理学、专业英语、断裂与损伤、断裂物理基础等研究生课程。执教二十多年,她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节课,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青春与激情。
    李丹同学曾经是胡老师的助教,在她的眼里,胡老师在治学方面非常严谨。做助教时,胡老师要求李丹每周五前必须要把学生作业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她,便于她周末时能抽空翻看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详细了解学生在课业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她会根据这些问题再进一步改进下周的教学计划。这个小细节说起来简单,但是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却很不容易。有人曾经劝胡老师说:“你都讲了这么久的课了,应该已经很熟练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为什么每个学期都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备课呢?”面对这个问题,胡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看法:“每堂课其实都在变,都有提高的空间,每当我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要花很多时间去查资料,去准备。讲课是一种艺术,每堂课也可以说是一场舞台剧,你要把你的所有才华表现出来,要生动、幽默,要让学生喜欢听,其实教育不是重复而是一种创造,要用心研究和琢磨。我觉得,我一辈子都在备一堂课。”
    不做教参和标准答案的“传话筒”,而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用一生来备一堂课,正因为有着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胡老师的每节课才上起来更生动,学生才听起来也更受用。胡老师说,她总是在想着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能把课讲得更有效率——这不仅是她的教育理想,更是她一直都在努力的目标。
    除了教授本科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和电磁学课程外,目前胡老师还承担着物理学院的部分行政工作——她是物理学院主管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的副院长。无论是对待科研工作还是对待行政管理工作,胡老师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我们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奔波于实验室与各个院会之间,虽然劳累忙碌,但是她总能认真细致地把各项工作都做好。
    作为一名物理学科的资深教师,胡老师坦率地告诉我们,她最崇拜居里夫人——她不仅欣赏居里夫人对科学和真理的执著,更佩服居里夫人骨子里透露出的不服输的气质。事实上,胡老师的身上就有着这样一种不服输的气质,她既要带学生,又要讲课,还要管理学院事务,我们问她有没有压力时,她却告诉我们:“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既然在这个位子上就要做好一点,各个方面都要给大家做个榜样。”
 
“金奖银奖都比不上学生们的夸奖”


 
    胡老师除了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外,她还有着一颗关爱学生的心,爱生如子的她总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与亲近。
    在北理的校园里,胡老师用她的人格魅力熏陶着每一个学生,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每一个学生,她常对学生说:“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和我说,老师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你解决”。胡老师有一个学生来自河北,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胡老师经常问他在生活当中有没有什么困难。一次组会时,胡老师发现这位同学一直闷闷不乐。原来这个学生放假回校时,手机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被偷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这个男生每次来学校只是携带基本的生活费,几乎没有其他额外花销,丢手机以后他没有经济能力去再购买一台新手机。胡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便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给这个同学,她说:“买一个便宜的手机先用着,这样我联系你也方便”。虽然这个学生嘴上只是说了句简单的“谢谢老师”,但是事后谈起这件事时,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件事对他内心的触动和震撼,更能感受到他对胡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找工作时,胡老师都会热心地帮助她们分析利弊,引导她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李丹同学毕业前有一阵子在为读博和工作犹豫不绝时,她跑来向胡老师求教。那天胡老师虽然很忙,但还是抽出时间来和李丹细细探讨,她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她认真分析利弊。最后,胡老师真诚地告诉李丹:“不要因为想进高校或是其他原因就冲动的选择读博”。谈及这段往事时,李丹表示她非常感激胡老师能及时给予她明确而中肯的建议,使自己没有走弯路。
    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当我们问她学生有没有给过她惊喜时,她说:“给学生爱,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对爱的回报。比如有时课代表主动帮我收发作业,或是学生看我串讲试题时很辛苦就递给我的一杯水、一颗润喉糖,这些小细节都让我很感动,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在帮助他们,他们非常体谅老师的辛苦。”胡老师说她从来都不收学生的礼物,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学生毕业以后能多回来看看老师、看看母校,多跟母校的老师们加强联系和沟通。师生间的亲密无间是胡老师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骄傲,胡老师说学生毕业后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会让她很欢喜,甚至很多学生结婚时也都会通知她,把她当成家长一样来看待,让她觉得非常高兴。在胡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她拿过很多奖,可她最看重的还是在北理“我爱我师”活动中获得的“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这个奖项,因为这是学生们用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在胡老师看来,金奖银奖都比不上学生们的夸奖。
    五十年的风雨路,她每天都快乐地面对一切,包括挫折和困难,她说:“只要快乐地面对一切,你就会感到幸福无所不在。”如果幸福有五颗星,胡老师给自己四颗星,她说:“其实平时工作挺辛苦挺累的,但是累也是一种享受。只是时间不够,很多事情没做或者做得不够好,要是能有更多的时间我就更幸福了,所以那颗星留给时间。”
 
    三十年前,学生时代的胡海云就在北理的校园里学习和成长;三十年后,一样的园子,不一样的精彩,她在这里培养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目送着一代又一代北理新人成长、成熟、毕业,走向新的人生征途。在胡海云看来,教育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一片海,一片云——从海那里,能够体会到广阔、平静、忍耐和爱护;从云那里,能够看到随缘、无争、变化和简淡。
    胡海云说:“带着理想看海,能看到激情,失败时看云,能看到信心。无论是海还是云,都代表着一个哲理,也体现出不同的人生”。与海云一起前行吧,一起探寻物理学中的美,一起找寻生活的真谛!
 
(审核:张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