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科学与人文”论坛报告会
发布日期:2004-04-09 阅读次数:
报告时间:2004年4月12日(星期一)下午3:30分-5:30分
报告地点: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
报告题目:中西交融 传承拓新
——谈中西方教育与科学创造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科协主席
周立伟
主办:北京理工大学科协,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
承办:科技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部)党委宣传部、团委
欢迎我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踊跃参加!
愿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
――写在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科学与人文”论坛之际
周立伟
校科学技术协会、校学术委员会最近共同发起开设北京理工大学“科学与人文”论坛,准备从今年4月初开始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高层次、宽视野、大覆盖面的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讲座,使特色鲜明、切合实际、吸引力强的论坛成为提高广大师生综合素质的学术园地。焦文俊、匡镜明、李志祥、郭大成等校党政领导对这一活动十分关心,给予很大的支持,并与我多次交换了意见。“科学与人文”论坛将由校科学技术协会、校学术委员会主办,校科技处、人文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部)、党委宣传部、团委承办。这一活动还得到了人事处、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和各学院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作为校科协主席,我想谈谈我对举办“科学与人文” 论坛的认识。
我认为,高校教师和青年学子一定要成为一个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人。对于我们学习理工科的人来说,仅仅具有理工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当同时具备“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爱因斯坦语),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有高尚的理想情操,才能在从事默默无闻的工作时自持、镇静和心安理得;还要具有批评性的独立思考精神,保持对研究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渴望。
对于我们教师和青年学子来说,人文知识(文史哲和社会学知识)的积累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做学问,第一步,就要应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所思考、所发现、所研究的事物简单、清晰、明确表达出来,且在表达的同时理清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及研究对象。而含混不清、不知所云的语言、文字正说明思维和逻辑上的混乱。因为,文字是美的一种表达,好的文字能将心中美好的东西启发出来。它不仅使你看问题有深度,而且有自己的风格。一个人的审美观念是他的整个生命的经历、思考的总积累。因此,人文知识的积累,无论对做学问或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影响到自己的一生。
人文知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人之所以能称为人,是他(她)懂得善恶美丑,懂得日常生活和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爱什么,同情什么、追求什么?保卫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等等。
具有丰富人文知识和人文气质的人,在他(她)身上积淀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底蕴,汲取了本民族和人类精神之精华。他(她)具有很强的判断力、美的欣赏力、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他(她)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并把这种知识与其很强的判断力结合起来,批判地思考科学、道德、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他(她)的敬业、勤奋、团队精神以及善于交流的能力使能与周围的人很好地合作共事,为祖国、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我想,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这样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
一般说来,文化知识高的人,他(她)的人文精神强,文化修养高。可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高学历而文化修养很低、人文精神极差的人却不少见。他们只顾自己、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益和国家利益的概念,对弱势群体遭受迫害和欺辱也无丝毫怜悯和同情之心。有的见利忘义,甚至出卖祖国机密,连自己的良心都拍卖了。而在一般老百姓中,不少人学历不高,没有很多的文化知识,也不曾听说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等。但是,他们的身上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尊老爱幼、诚信待人,懂得善恶美丑,爱憎分明;在祖国危难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们理工科大学的教育应该时时刻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高校不应仅是传授科学专业知识的场所,而应是人文社会教育、人文精神熏陶的园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对祖国、人民和社会有益的人;要使学生们懂得,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而学习知识是服务祖国、人民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是培养学生成才,使他们在一个选择的领域内具有扎实的基础,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批判和推理的理智力;并使他们学会一些科学方法,能够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使他们能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能鉴赏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知识上的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动机。所有这些才能的培养,无不与他们的审视事物的观念和角度,审美的能力和品味以及人文素养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看一个人,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就是看他(她)的人品(实际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综合)怎样,为人如何。同样,看一所大学,除了看她所拥有的教授、博导、大师,良好的现代化实验室和设备和美丽的校园环境之外,就是看这所学校的校风怎样、学风如何。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我认为,就是她的学术与文化视野、学术与文化氛围、学术气度与人文气质、学术胸怀与人文情怀,也就是这所学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乌之两翼”,即“人类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翅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学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发扬,我有两点看法:一是要思想开放。一所学校要有活力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有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视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当今的时代,学术与文化的交流至为重要,尤其要重视学科的交叉渗透,重视国内外的学科前沿的发展。二是要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学校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环境。这有赖于两个方面:首先是鼓励探索,允许失误。其次是学术讨论中要有科学的、坦率的、平等的、宽容的态度。争辩双方严肃认真,心平气和。讨论时开门见山,没有顾忌和做作,恪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 总之,我们要在北理工的校园内倡导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学术环境。
不少学理工的青年学人总觉得自己是搞科技的,需要的就是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可能对自己的学位论文的文字表达有一些影响而已,与科学研究的水平无关。这实际是一种极为狭隘的看法。科学发现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除了专业基础外,必然与科技工作者本人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心理结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在科学研究中,首先要能够找对方向,发现好的、重大的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找到好的、重大的问题,不仅需要丰富的学识,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心态、信念、观念和文化的品位。科学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便会在前进道路的中途退却。我还记得自己在“光学工程”重点学科评估总结会(2001年“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全国评估,清华和北理工并列第一)上讲过一番话:“我们这一代搞光学工程的与清华打了个平手,现在,这一代人年岁大了,大都退下来了。那么再过若干年后的评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我并不怀疑系里的青年一代、青年教授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你们的学问和水平比我高得多,也不见得比清华的同辈人差。我所不放心的或者说我所怀疑的是你们的思想和精神。未来的较量并不完全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而在于毅力和精神的拼搏。”我这番话指的是,我们光电工程系的青年专家们极为需要的是求实的、孜孜以求的、献身于学术的精神。只有不急功近利、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科学的高峰。因为研究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得住清凉和寂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才有可能有所成就。这就涉及是否有宁静的心态的问题。还有,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时退却,往往不是一个理性问题,也不是专业知识或能力不够的问题,而往往是一个信念问题。所谓心态、信念、自信心和责任感实际就是人文精神的问题,与研究者的人文修养和人文气质密切相关。
其次,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都谈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一种辩证的、求实的、追求真理的哲学沉思;从社会人文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体现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求真、至善、臻美的文化精神;从道德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一种独立、诚实、无私、实事求是的品质。因此,科学精神中很大部分反映的是个人的人文素养。很难想象,一个人文精神和素质很差的人会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使科学研究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反之亦然。
我觉得,接受知识需要理性,理性是可以培育的,老师是可以教的;而科学创造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悟性,悟性是属于非理性的范畴,老师是教不来的,悟性依靠文化的积淀。只有具有深厚的科学人文底蕴的人,才能激发出科学创造的灵感,从而有异乎寻常的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爱因斯坦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就是一个光辉的例子。
在我一生的科学活动中,我曾经和国内外很多杰出科学家包括多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过交往,或相识相谈,或有长期来往。他们不但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在科学上作出了杰出的成就和伟大的贡献,而且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人文气质。他们的文章记载了他们的科学研究成就,也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风范和人文情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被称为“是一种中国文化所酿造出来的,而有普遍价值的人文主义” 的儒者风格的科学家。同样,我国著名光学家,人称“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中西精通,文理交融,具有博大精专、高深造诣的学术素养。我与他多次讨论文稿,他对文字表达是十分认真讲究的,思维是十分活跃致密的。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他的科学精神、人文气质和人文关怀:他的一心为公、尽瘁报国的高尚思想,他的诚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宽广胸怀,他的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他的身体力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他的关爱青年、提携人才的无私情感,在他领导下的集体中他创造了一个温馨宽松、团结合作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两位的学术成就与他们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正如伟大的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那样:“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这番话既说明了科学家学术创造的人格特征,也说明了科学家极为需要人文精神。
我们现在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中,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领域的知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理工科院校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开设一些课程,使理工科的学生有一些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我总觉得,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育,重点并不是课程,而是氛围;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感悟科学文化精神,沐浴科学文化传统。
“科学与人文”论坛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精心组织,邀请校内外的名家到我校作报告,内容是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科学、技术、哲学、文化艺术、历史和社会学等共同关心的科学人文问题。我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学术文化活动,能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启发,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形成对创造的欲望、创新的渴求以及正确的人生追求。
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活跃学术空气,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就需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小一些的,比较专业的如教研室或课题组的专题讨论会,规模稍大一些如各学院的专题报告会、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系列讲座等,更大一些的如“科学与人文”论坛。在这方面,校研究生院是做得比较好的。他们组织了一系列讲座,如“现代数学概论”讲座,“21世纪学科前沿”系列学术报告,“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校大学生的文艺活动也组织得不错。这些都应该坚持下去。但总的说来,我校的学术气氛不够活跃,学术交流不够普遍、广泛。有的只知道自己鼻子底下的事,知识面很窄,还不愿与他人交流;甚至在同一研究所或教研室内共事,虽近在咫尺,但从不交流和来往。这样的状况能对科学技术发展、学术水平提高有利吗!
活跃学术空气,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是一个方面;也可以请校外一些著名学者、教授、专家来校作一些专题报告,使我们开阔眼界。但在北理工的校园内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不能依靠外面,主要靠我们自己;不能追求形式,而要讲究实效。最重要的是,院系、研究所、教研室的领导要重视,关心和精心组织好一些专题讨论会,讨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交流心得体会,真正使大家感到有收获。
我认为,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特别是学术氛围的形成、人文精神的传播最需要我们的院士、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长江学者、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带头。这一层次的人是学校的顶尖人物,国家和学校给予他们以较高的物质待遇和各种荣誉奖励,他们也是最有水平和最有能力为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前面。我坦率的说,在我校,这一层次的人普遍带头不够,都推说自己忙啊!忙啊!一方面说,我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那有时间开讲座啊!另一方面又埋怨学校学术空气不浓等等。这些人中有我一个,我在这里先作自我批评。但我在去年就任新一届校科协主席时,就表态一定在2004年春天带头作有关科学人文的报告,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
校内有一位教授曾经给我建议:应该有一个规定,每一位教授、研究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人每年必须在校园内(全校、学院、研究所、系或教研室)作一次报告,报告的内容不限,能讲什么就讲什么,每年年终要进行考评。说实话,这不是很高的要求,是作为一个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应尽的义务,而且是能够做到的。我对她说,我无法这样做,我不是校、院一级领导,没有这样的权力。但我确实希望支撑我校最高的学术阶层的教授、研究员们,支持这一活动,为学校,为学生,也为自己的学术荣誉。这是我向各位老师呼吁的。
一个学校的好校风和好学风的形成包括科学与人文氛围的形成和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传播,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踏实去做,一代一代传下去,才能形成一个好的传统。我校具有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这是学校的光荣,就需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去年一次校外的讲演中,我给那里的科技人员赠送了这样四句话:“做人中学做学问,做学问中学做人。做人做真正的人,做学问做大学问。”
做人需要人文精神,做学问需要科学精神,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贯通的。我衷心希望我校每一位青年学人,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并有志气做大学问。
最后,我的结束语是:“缺失科学精神是可悲的,而缺失人文精神是可怕的。愿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
2004年4月5日
周立伟院士简介
我国著名电子光学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工委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