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团队在煤矿可持续低碳转型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1.png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王兆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Location-specific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China’s coal mining phase-down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政策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李浩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兆华教授、张天正博士后、鲁肖龙博士生等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实现《巴黎协定》全球温控目标,需要中国在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其中煤炭行业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电力、钢铁等下游行业的煤炭消费及减排路径,对煤矿开采环节的区域异质性及其资源环境协同效益缺乏系统评估。

为此,王兆华教授团队研究构建了包含中国380个大型煤矿(年产能超100万吨)的数据库,涵盖地理位置、产能、剩余开采年限及污染物排放等多维指标。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基于产能、剩余开采年限和动态煤价的煤矿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用以确定关闭优先级;设计了四种煤炭低碳转型情景(高/低产量水平 × 固定市场份额/优先保障大型煤矿),揭示了碳中和目标下煤矿可持续低碳转型或退出带来的多维协同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煤矿低碳转型策略可同时实现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与环境污染治理效果。预计到2060年,累计甲烷减排量可达2000余万吨,相当于减少5亿吨左右的CO₂当量;同时节能可达12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瑞典2022年一次能源消费的17%左右。在环境污染物方面,二氧化硫(SO₂)、颗粒物(PM)和煤矸石排放量均可降低80%以上,矿井水减排3.8亿立方米,露天煤矿岩土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低产量情景下效益最为显著,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等主产区减排潜力最大,但需根据露天矿与井工矿的差异实施分类指导策略。

2.png

中国煤矿逐步减产的资源环境与气候效益

该研究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信息及链接:Hao Li, Tao Yang, Linman Li, Bin Lu, Tianzheng Zhang*, Xiaolong Lu*, Rui Peng*, Zhaohua Wang*. Location-specific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China’s coal mining phase-down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25, 95: 103057.DOI:https://doi.org/10.1016/j.gloenvcha.2025.103057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378025000949?dgcid=auth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