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信息学院举办“21世纪学科前沿”学术讲座


  应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邀请,10月31日上午在10号楼205会议室,北京交通大学何丹萍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叶修竹副教授先后为大家作了题为“机器学习与射线跟踪结合的信道特性研究”“微波逆散射成像以及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的‘21世纪学科前沿’系列学术讲座。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30余人到场聆听了精彩报告。

  何丹萍副教授此次报告主要对基于机器学习以及射线跟踪的信道特性研究进行了细致讲解。她讲解了大规模场景接收功率预测算法,然后展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径识别及追踪方法,最后介绍了使用机器学习来实现的三维场景快速重建方法。报告结束后,她与参会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对本次讲座的主题有了更深地理解。

  北京理工大学叶修竹副教授作了题为“微波逆散射成像以及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的学术讲座。报告主要对微波逆散射成像以及与深度学习的结合进行了十分细致讲解。她首先对逆散射问题的难点、优势以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均匀背景问题、非均匀背景问题两方面讲解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微波逆散射成像算法,最后介绍了微波逆散射成像算法的应用前景。参会老师与学生对其讲解内容反应热烈,在报告结束后,就其中的细节问题与叶修竹老师展开交流互动。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使大家对机器学习、射线跟踪、信道特性研究、微波逆散射成像等当前先进热点理论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与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友好的学术交流,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开展科学研究均有很大帮助。

 

【主讲人简介】

  何丹萍副教授,2008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双硕士学位,2014获得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华为从事标准与算法研究,现在是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电波传播与信道建模,高性能云计算射线跟踪信道仿真技术等。已发表或合作发表超过50篇出版物,曾获得2019年ACES-CHINA 青年科学家奖,IEEE VTS 2019尼尔谢菲尔德最佳传播论文奖,以主创人员身份参与制定了IEEE太赫兹信道模型标准和太赫兹物理层标准IEEE802.15.3d-2017。

  叶修竹副教授,2008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2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7年2月受Paris Sud资助为短期特邀教授,2019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任特别研究员。叶修竹博士在微波计算成像算法及其应用方面有着近十年的研究经验。在微波成像方面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网站的博士论文已被下载及阅读300余次。主持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航空基金重点基金,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叶修竹为IEEE协会高级会员,任电子学会青年女科学家俱乐部理事,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组织并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技术委员会成员。为IEEE Transactions on AP、MTT、AWPL、AP Magazine等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