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微光为引,灯塔指路,学育导师在路上


在北理工,有这样一个人,她似乎总在守候。清晨,她走进书院社区,在小黑板上写下主题,等待着学生的到来。有时,她也是被守候的对象,在生日那天,同学们带着蛋糕和祝福一同在那个被她赋予特殊意义的社区空间等候她。北湖栈桥、湖边天鹅、春花冬雪,这些起初被她由镜头转述给学生的美景,后来也渐渐被同学们的镜头与文字记录。她们是师生,是朋友,是知己。

她是薛庆,精工书院2127班学育导师。她为师有爱,育人以理,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中,深耕于育人一线,以岁月书写师生故事。

向她身后看去,人影绰绰。

是这样一群人,传道授业如一叶扁舟,渡远航人去潋滟水岸。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书写下一个个温暖故事。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更是属于北理工每一位师生的故事。

2018年,学校实施“书院制”育人,推行“三全育人”导师制。作为“三全育人”导师重要组成部分,各位学育导师积极践行“六个一”工作要求,在了解学生、走近学生、育人育心的过程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在“学育”的纸张上落下笔迹……

精工书院 门建兵:学育,是天南地北,同家一堂

依旧是熟悉的302教室,他粗糙的手捏着粉笔在那块黑板上写写画画。与往日不同,今日留在上边的并非整齐的黑白板书,而是一副动人的画,这是门建兵带给同学们的惊喜。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的时候,为了让班级同学迅速拉近距离,门老师为我们组织的中秋晚会。”门建兵精心设计的晚会、板报和游戏让精工2206班的同学们都印象深刻:“最令我感动的是门老师在那次晚会上设计的惊喜环节,针对班级每个人的特征,他为我们定制‘看图猜人名’的小游戏,我感受到来自门老师如此真挚又真诚的温暖。”时至今日,每当回忆起那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同学们依然为之感到惊喜,为门建兵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是门建兵经常告诫和鼓励学生们的一句话,体现了他的殷切期望和对学生的关心关爱。

“孩子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的近,有的远,但不论如何,我都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能跟他们多沟通交流,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能把书院‘家’文化真正落到实处。”不止于构想,门建兵将用心良苦做到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点滴。“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日常交流中,门建兵真正做到了对每个学生都深入了解和关心。

天南地北共聚一堂,是小家,同样也是我们大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烛火点亮烛火,以真心感染真心,以温暖为链光亮学子,他仍在路上……

睿信书院 胡浩平:学育,是学生之事,皆无小事

8月末的天气依旧炎热,新来的学生拖着行李和期望缓慢地走进校门,却看见有位老师活跃在人群熙攘里,为不能抵京的学生家长直播这“一线情报”。

“入学的时候在书院社区看到胡老师的时候我是震惊的,没想到她会亲自来接我们。”“我还记得入学前,胡老师忽然在微信加我,说是要为我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当时我以为是学校的例行工作,后来才知道,这是胡老师为了拉近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自发的行动。”

从2212班同学们的口中,胡浩平的形象逐渐完整。“我在开学后两个月都还无法正常返校,当时的我其实很焦虑,是胡老师常常开导我,还热心为我提供学业支持。后来返校后我才知道她其实很忙,我问过胡老师原因,她说‘学生的事就没有小事’,还安慰我,不要在意她忙不忙,有什么需要的一定要找她讲。”

在和胡浩平聊天时,她谈道:“很多人都幻想过‘做大事’,比如遇到重点帮扶对象,或者是想做一番大事业的学生。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在胡浩平眼中,“学育”应该贯彻在普通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小小的需求,生活中极小的疑惑。“我能做的,就是重视起来,回应好这一个个‘小小’,贯彻好‘学生事,无小事’的理念,去点亮这‘星星之火’。这才是我作为学育导师,在四年时间里一直陪伴着他们的意义。”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瞬间,重视学生每一个小需求,她仍在路上……

求是书院 王菲:学育,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他的身影最开始出现在社区举办的物理科普活动中,后来在公益活动中也渐渐多起来,再后来,这身影也渐渐不再孤单,从他,变成了他们。

回忆起在物理公众日和王菲一起到社区做物理基础科普的时光,同学们感受良多:“他为人师表却不曾有一点架子,他更像是一个老朋友,一个大学长。”“他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在多彩的科普公益活动中加深同学们对物理的理解,让实践检验真理成为课堂的必备环节。”

“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王菲始终以这句话为准则,鞭策自己密切联系学生,脚踏实地开展学育工作。

在面对“何谓学育”这一问题,他另辟蹊径,从自身专业背景说起:“与其他学科不同,物理与现实的结合更深刻,物理的意识,是从现象到原理再回归实际的意识。这个意识应用于教育领域实际上也非常合适。”“我不能背弃物理所蕴含的最深刻的意义,而每一个学物理的同学,我都尽全力,希望他们也能理解这个意义。”

“和蔼可亲是我对王菲老师最初的印象,他幽默智慧,教授着我们理性的知识,又在相处中闪烁着感性的光芒,他能在你迷茫时为你点亮一盏灯,在你悲伤时为你擦拭泪水,也能在你成功时送上一束鲜花。”谈及王菲,同学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物理学的内核,也是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仍在路上……

明德书院 凤洁:学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北湖的美景总在春秋两季,笑声也不断,来自岸边依偎的情侣,来自跑道上嘻嘻哈哈的两三好友,还有栈桥上前来游园的师生一行。

“我被凤老师亲切又阳光的笑容所感染,我希望我在大学也能收获像老师一样的丰富的经历。”在提起凤洁时,同学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她温暖的笑容。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借助自己的所学所长,协助明德书院培育一批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并有着广阔国际视野与良好沟通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凤洁一直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和教育出这样的新时代大学生。

凤洁带学生参观校园,参观校史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身为北理工人的归属感。为了和同学们更好地沟通,凤洁始终要求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在初冬时,她会和学生一起分享“第一杯奶茶”。凤洁育人实践的核心可以用“信任”和“平等”来总结,她与同学们共游北湖,希望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在点滴相处中传递温暖。

而付出终有回报,在同学们心里,凤洁是老师,也是姐姐,是朋友。“谢谢凤老师在我初到学校,最低谷也是最想家的那段时间一直陪伴我、开导我,才让我没有走入深渊,让我能够沐浴在阳光里,享受大学生活” “凤老师给我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的建议十分宝贵,在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兴趣所在时,是凤老师发现并给予我及时的引导。”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师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灯点灯,传递温暖,她仍在路上……

经管书院 钟华:学育,是透过书窗,共看世界

被阳光照耀的午后最为幸福,若是手捧一本喜爱的书则更甚。当然,若是有两三书友品茶共读,那便是人生之幸,与天气时间再无关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不能带他们读一万本书,但如果在我的影响下,他们能多读书,那我就非常满足了。”在钟华心中,读书是能够滋养心智、平静内心的活动,她的这种习惯也深刻影响着同学们。

钟华经常组织共读活动,通过专题班会进行读书交流,并把自己的近万字的读书笔记与同学们分享。“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钟老师开展的共读活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活动给了我和他人讨论的契机,让我能够了解到其他同学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想这就是钟老师告诉我们的‘透过书窗看世界’的含义吧。”

钟华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每位同学毕业时,她都为其精心挑选不同的图书作为毕业礼物。钟华回忆:“他们在收到书的时候先是惊喜,然后又非常感动,现在还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和我交流读书心得,这说明他已经将读书作为终身课题之一,我真的为此感到欣慰。”

在读书的路上,孩子们的路会越走越宽!透过书窗,孩子们看见的世界愈加缤纷。书香引梦,为卷轶浩瀚的世界开卷,她仍在路上……

知艺书院 孙博文:学育,是非遗文化,代代相承

村子里的蝉鸣似乎更响些,孙博文带着三两学生共探这油里乾坤,他知道,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总得代代相承。

“这不止是一个身份,更是我的一份使命和责任。”在和孙博文探讨“学育”这一课题时,他用这句话来定义自己的身份:“相比于老师,我更希望能成为同学们与传统文化的链接”。

“我很感谢孙老师!”在回忆那段一同探寻贵州山茶油制作工艺与传承历史的时光时,知艺2103班的袁一文同学这样说:“孙老师很重视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传承,在赴贵州省铜仁市参加‘油里乾坤’贵州山茶油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坊的那段时间,他带领我们在‘土家第一村’感受到了浓郁的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了解了他们特色的刺绣文化以及神秘的‘傩文化’。”他最后感叹道:“能在大学时期遇到孙老师,能和孙老师一起探寻中华文化传承之美,是我的荣幸。”

在学育工作中,孙博文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学育工作与文化传承教育的必要性:“这是一群正处在人生转折点的孩子们,步入大学,很多学生对未来还没有规划意识,对文化传承很多也没有概念,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看到这些我们中国传统工艺的美,这样学生们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得,进而有所作为。”

当然,这只是孙博文在“学育导师”这个身份中点亮的璀璨星辰中的一颗,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守护文化传承的火苗,他仍在路上……

特立书院 樊铖:学育,是心心相连,共向未来

樊铖手机上的消息提示音从没停过,她却没有屏蔽过这个“吵闹”的群聊,偶尔点开发表一两句观点、分享一两个事迹,她脸上的笑容是温暖的。

在特立2118的班级群里,总是能看到樊铖的身影,她常常分享一些身边的优秀人物事迹、竞赛消息或者是人生所感,参与“小朋友”的讨论,跟大家一起“水群”,一起畅聊大学,畅聊人生。“学业规划固然重要,小朋友们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建设也不可忽视。”在与樊铖沟通时,她总是笑容温暖,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学生为“小朋友”。

入学伊始,樊铖从《导师手册》上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五个任务“心理适应”“自我认识”“建立亲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她意识到“学育导师”的重要意义,并决定在大一窗口期,抓住“小朋友”完善人格、健全三观的最佳机会。

“学业规划、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三手抓,是我给自己的规划和目标”,操场上,常常能看见樊铖带领同学们一起运动的身影。“樊老师会关注我们的朋友圈,及时了解我们的需求,有次我考试失利,樊老师还特地打电话来开导我、鼓励我,哪怕聊到深夜。”

“都说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学育是对老师的一场终身考验,也是我需要毕生研究的课题。”以理教学,用心育人,牵着蜗牛散步,她仍在路上……

北京书院 卢继华:学育,是科创指路,学术领先

是金子总会发光,璞玉必经雕琢,心怀热忱的匠人用刀石、以细砂精心打磨,她的手粗糙了,玉石也愈发光亮。

“要以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学习帮扶和生活关心等工作内容的落实,切实有效开展育人工作。”这是卢继华作为北京书院学育导师代表,在为其他各班级学育导师分享学育经验时重点强调的一句。

而在学育工作中,除了对学生的生活关心和帮助外,卢继华对其专业引导一直十分重视。

“我很高兴能够加入卢教授的面部识别疲劳驾驶大创项目。这是她引领我们从零到一迈出科创的第一步。”“卢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接触项目的机会。”卢继华经常到北京书院社区与同学们聊科创活动或者科创项目进展,让学生们了解最新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给同学们提出相关内容学习意见。

“卢老师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而她对待学术时确实非常严肃认真,这种态度实际上也感染了我,这对我以后的生活来说都是获益匪浅的。”

科研不是一代人的责任。也不会是一代人的成果,创新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用灵魂点亮灵魂,科创指路,筑梦育人,她仍在路上……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校园里上演,他们——学育导师,构筑了书院“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是教育工作者,是旗帜,指引着同学们前进的方向;似篝火,温暖了同学们美好的青春;像灯塔,点亮了同学们追逐的梦想。他们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他们一直在路上。

后来,她依然常在守候,或者说,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