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星火支教团:2015-2025,跨越山海的星火,早已燎原!


1.png

长溪村全貌

2025年的夏天,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的青石板路上又响起了熟悉的 “嗒嗒”声。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星火支教团的21名志愿者跨越1400公里,如期赴约。这是他们与长溪村相约的第十一年,从欢迎的爆竹声里,到孩子们围着老师的欢笑声中,一个个温暖的小故事,续写着北理工青年志愿者与大山孩子的深情羁绊。

2.png

十一年接力,让星火成炬

“老师到了,点爆竹!”7月7日晌午,长溪村党支部书记戴向阳的喊声划破宁静。爆竹声中,大巴车门打开,“火火老师”刘炎刚探出头,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小手拽着衣角不放。

3.png

长溪村村民和孩子们迎接星火支教团的到来

“我翻过自己的大山,又走进了另一座大山。”29岁的刘炎看着身边的学弟学妹,眼里满是感慨。2015年,还是北理工学生的他看到戴向阳的支教招募帖,便带着13名同学怀揣着“近乎莽撞的热忱”扎进长溪村。没有资金、没有团名,却凭着“要做到底”的韧劲坚持下来。2016年,这支队伍有了名字 ——“北京理工大学星火支教团”,在学校教育基金会支持下,星火有了持续燃烧的根基。如今,团队形成了规范流程,每年从全校报名者中选拔佼佼者加入支教团。

4.png

2025年夏天,刘炎抵达长溪村时与孩子们的合照

十一年间,刘炎从支教团长变成“老学长”,已经工作的他每年仍会请年假回到长溪,去年到高铁站接他的是2016年教过的学生小宝,如今已成了小老板。“21天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每年都来,改变就会潜移默化。”刘炎常说,就像团名寓意的那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被“看见”的成长与牵挂

“每一届‘星火’都是最好的星火。” 黑板上这句留言,是高二学生戴宇涵提前写给现任星火支教团团长何珊的。戴宇涵是被志愿者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老师们发现他爱踢足球,便鼓励他“把球踢出大山”。今年夏天,他刚代表学校参加了上饶市校园足球比赛,梦想的花朵正在渐渐绽放。

5.png

美术课上孩子们画下自己心中的夏天

13岁的方依诺则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志愿者们的情感。暑期,她暂别县城的学习生活,回到村里,自告奋勇当起招生向导,带志愿者走访适龄学生家庭,安静内敛的她话虽不多,却能礼貌周全地向村民介绍支教团的来意,帮志愿者高效完成任务。她会变着花样给老师送礼物:自制的凉粉、编织的花环、刻着名字的黏土戒指。在志愿者李敏琪的文学鉴赏课上,她拼贴的诗句“雨点跳上花瓣,顽皮的风在山洞里钻来钻去”,让老师看到了她内心汹涌的诗意。“支教就像一群人来了又走了,但我只有在夏天,才能看到这么明亮的星星。”告别晚会后,方依诺对邓子儒老师说的这句话,成了师生心中最温柔的注脚。

6.png

正在写信的方依诺

告别的那一天,阿圆坐在轮椅上,笑着向何珊挥手。她记得支教团刚来时,这个因患病而难以正常交流的孩子指着天空含糊地重复着“鸟儿飞呀飞……”。何珊时常在想,那时的阿圆在想什么?此刻她忽然懂了:志愿者就像飞鸟,带着孩子们的目光飞向远方,也把远方的光亮带回大山。

7.png

离别时支教团志愿者们与学生相拥而泣


星火不灭,山海有声

长溪村的老樟树又多了一圈年轮,村支书戴向阳的手机里存满了支教团的照片。北理工星火支教团的11年坚守,帮助数十名长溪村孩子走出大山迈入大学。近年来,村里的房子新了、路宽了,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但每年夏天支教团一来,孩子们回来上课,村子便恢复了往日生机。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村子里一年比一年多的本科生,这些可喜的变化化作支教团持续坚守的动力。

8.png

支教团成员胡里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告别晚会的舞台简陋却温暖,跑调的歌声、错步的舞蹈里,藏着最真挚的情感。大巴返程时,石墙上还留着迎接时的爆竹碎屑,孩子们的哭声混着“明年再见”的呼喊。就像刘炎说的,“星火”从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刘炎的坚守、何珊的热忱、每一名志愿者的爱心奉献,还有孩子们眼中不灭的光。

9_副本.jpg

告别晚会前,孩子们簇拥在支教团成员王储蓄身边

跨越山海的约定仍在继续, “夏候鸟” 般的北理工志愿者知道,每一颗被照亮的心灵,终会带着爱与希望,成为下一颗星火。这个夏天,大山里的星星,又亮了一些。


附北京理工大学星火支教团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星火支教团由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支持成立。自2015年起,星火支教团连续11年组织志愿者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支教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核,以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有趣的课外活动为主打,吸引了当地90%以上的适龄儿童参与。为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于2017年建立公益实践基地,形成了暑期支教的长效机制,累计已有190余名北理工学生志愿者参与,惠及当地学生12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