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北京理工大学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行动纪实


【图文】北京理工大学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行动纪实

    4月25日下午,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行动”正式开始。这是北京市第一次由高校组织开展的大型造血干细胞采集活动。
    目前,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数百万,每年新增4万人,少年儿童占50%以上,而全国成功者也仅仅100人左右。以往不仅合适的血液配型很难寻求,即使是找到合适的配型,“恐怖”的 脊髓抽取方式又令众多的捐献者望而却步,患者也在漫漫的等待中失去宝贵的生命。
但是,随着造血干细胞捐献方式的产生,仅仅依靠外周血分离技术,就可以让捐献者在毫无痛苦的情况下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这种新的捐献方式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采集5毫升血液样品,经实验分析后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的数据库中,供患者检索;第二步,如果配型成功(几率在1/400-10,000),志愿者只需静卧三个小时,让身体里的血液经体外循环,并由仪器从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全部过程毫无痛苦,安全可靠。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本着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 “关爱生命,关注生命”良好氛围的美好愿望,组织了这次大规模的志愿捐献活动。本次活动从四月初开始,针对大多数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在校园范围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其中包括邀请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HLA研究室副主任金辉老师和中国第一百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吕建华大夫(阜外医院放射科大夫)参加学院举办的科普讲座,向同学们普及科学知识,消除同学们的种种顾虑。活动的组织者还特地邀请到数位白血病患者与白血病患者的亲友,与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其中就有不久前被白血病夺走生命的理工大学周帆同学的班主任。

    4月25日下午,志愿者们来到理工大学校内的采血站,签下了一份份的承诺书。他们表示,也许配型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每增加一份血样,就为患者增加了一份生存的希望。年轻的理工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一份关爱。

    整个血样采集活动是在绵绵春雨中进行的,但是大学生捐献者们的热情驱走了丝丝寒意。众多的大学生冒雨赶到采集现场,共有400余人参加到捐献行动中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发起,并将常年坚持下去,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项公益事业,为宣传和普及造血干细胞治疗的相关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
                             

 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