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招聘教授和长江学者启事
发布日期:2006-05-15 阅读次数:
学校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1999年成为全国第九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的高校;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形式成为第十所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行列(“985工程”)的高校。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部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1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本科专业。
学校按照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建设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条件。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多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4名,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300多名,博士生导师26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51名。学校每年承担1000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学校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 授
n招聘学科领域
系统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运动驱动与控制、生命信息工程、电工电子电路课群、工程力学(材料冲击载荷下的响应行为、爆炸与冲击动力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仿生技术、机器人机构设计与控制、传感器设计与检测、无线网络与通讯、机器人视觉与语言)、兵器发射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非均向催化、化学反应工程、过程优化及化工设备设计)、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化学、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原子分子物理、电子与等离子体、光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民商法、理论经济学、设计艺术学、设计及设计基础
n基本应聘条件
1、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前沿的研究方向;
2、年龄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培养出1名博士(作为副导师或导师)或2名硕士研究生;
4、近五年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列入SCI索引论文工科至少4篇、理科至少6篇;
5、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或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2项;
6、有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其它标志性成果,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特别突出者,可不受以上条件限制。
n申报程序
应聘人员应填写《北京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审批表请到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网站下载,网址http://rshc.bit.edu.cn/,电子文档按联系方式中的信箱地址发给人事处),申请截止时间:2006年6月16日。
申请人员的审批表须通过相关学院组织专家组初审,初审通过者由人事处负责将申请材料送同行专家评审和送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
学校初审确定面试的应聘人员,需到相关学院进行正式陈述(时间、地点另行通知),面试所需的相关费用由北京理工大学提供。
n相关待遇
经过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应聘人员实行人事代理,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第一个服务期限为5年,聘期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续聘。
聘期内享受我校教授4级岗位津贴和相应的教授工资。
长江学者
n招聘学科领域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息传感技术及仪器;
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目标探测与识别、信息安全与对抗;
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冲击载荷下的响应行为、爆炸与冲击动力学);
航空宇航: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
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仿生技术、机器人机构设计与控制、传感器设计与检测、无线网络与通讯、机器人视觉与语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工程;
动力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材料加工;
化学工程:非均向催化、化学反应工程、过程优化及化工设备设计;
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化学、航空航天生物医学);
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n招聘条件
1.具有稳定、前沿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高水平的论文或学术成果奖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成就;
2.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并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了解和把握本学科领域的世界发展前沿,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3.有在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习工作经历;
4.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n工作目标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生、硕士生;
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4.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n优惠政策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津贴10万元/年外,学校提供总金额最高为200万元的科研配套经费,并提供个人专项购房补贴(金额最高为50万元)和基本工作条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享受讲座教授津贴每月人民币1.5万元,按实际月支付,在校工作期间,学校提供标准教师公寓。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都配备科研助手和梯队,提供实验用房和办公室。
学科带头人
n招聘学科领域
工程力学(材料冲击载荷下的响应行为、爆炸与冲击动力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仿生技术、机器人机构设计与控制、传感器设计与检测、无线网络与通讯、机器人视觉与语言)、兵器发射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路面环境识别理论与技术、化学工程(非均向催化、化学反应工程、过程优化及化工设备设计)、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设计艺术学、设计及设计基础
n招聘条件
1.具有稳定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高水平的论文或学术成果奖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成就;
2.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并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了解和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能力;
3.有在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习工作经历;
4.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学校可根据岗位需要直接引进,其中学术水平高者可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
(1).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者;
(2). 曾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3).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5).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7). 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以上。
n工作目标
1.指导博士或硕士研究生;
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
4.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n优惠政策
提供实验用房和办公室,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津贴外,学校提供个人专项购房补贴20~40万元,并根据个人申请提供一定的科研配套经费。
院 士
n招聘学科领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飞行器设计、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材料学、生命科学、工程力学。
n工作目标
1.指导博士生、硕士生;
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4.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n优惠政策
“两院”院士配备科研助手和梯队,提供实验用房和办公室。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津贴外,学校提供总金额最高为200万元的科研配套经费,并提供个人专项购房补贴(金额最高为70万元)和基本工作条件。
联系方式
申报教授岗位者请按照本招聘启事中“教授—申报程序”中的要求进行申报。
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个人书面申请;详细的个人学习、研究工作简历及成果;同行专家的推荐信(不少于3份)。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推荐表》(请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网址http://www.cksp.edu.cn下载),推荐表必须由申报软件自动打印生成,不得对其内容做另行改动。
附件材料包括:
⑴附件材料目录(须标注页码);
⑵推荐表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⑶5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的复印件,以及推荐表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复印件;
⑷推荐表中列举的SCI、EI、SSCI、CSS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原件,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
⑸候选人在国外任职或在国内担任重要职务的任职证明;
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以上材料请寄我校人事处,提交材料请注明本人姓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和E-mail地址等。
申请院士、学科带头人请直接按联系方式与北京理工大学联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8610-68914331 68912332 68912338
联系人:于倩,赵文祥,郭彦懿
E-mail:guoyanyi@bit.edu.cn
网址:www.bit.edu.cn
2006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