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张军:以更加开放的措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张军,航空交通工程技术专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航空导航、通信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在民航星基航路运行监视、民航飞行校验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星基航路运行监视装备和民航机载飞行校验平台,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创建了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重点工程实验室,为推动我国航空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才强国战略定义为国家基本战略,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形成了识才聚才用才的科学体系和良好氛围,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国迎来人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这个历史机遇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卓有成效的人才工作积累。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抗战时期,党鲜明地提出,“虔诚欢迎一切科学技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对广大人才在政治上高度关心,工作上大胆使用。

  从1937年至1942年冬,奔赴圣地延安参加革命的有4万多青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青年、学者和各类专家。他们中,有的不远万里,历经月余,归国抗日,奔赴延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推动边区工业生产的进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未来的新中国培养一批科学技术干部,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在李富春、徐特立等老院长的领导下,在爱国青年中遴选优秀学者、专家担任教师。党对这批教师充分信任、关怀备至,知人善任,鼓励百家争鸣,使这些学者工作心情舒畅,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的科学技术干部,他们在新中国政治、科技、教育、军队等各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党中央对人才的关心与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依靠始终不变,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推动我们党成为更加精心爱惜人才、放心任用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党。

  当前,我们正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迈进,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必定是全球人才向中国源源不断高度集聚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全球人才向中国集聚有其必然性

  人才的流动和发展也遵循自身规律。事实上,人才流动总是从人才发展受限的贫瘠生态,流向人才政策环境更先进、更稳定、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优秀的人才环境和土壤必将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才加快向我国流动提供根本动能,全球人才向中国集聚具备了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教育、产业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教育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进入部分领跑的阶段,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使各类人才都有了用武之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城市集群,为人才集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国家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空前迫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当积极应对,采取更为有效的引人措施,促使优秀人才向中国流动、为国家服务。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对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至关重要。当前,高等教育界也处在引智热度最高、成效最好的时期。以北理工为例,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注重体系化、战略性地开展海外引智工作,既求人才为我所有、也求为我所用。学校全职引进了日本籍专家福田敏男教授来校工作,福田敏男教授具有蜚声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总主席,在他的带领下,北理工培育了国际微纳米机器人和医工融合领域的顶尖科学团队,在高端医疗诊治机器人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研究成果。10年来,由他推荐、培养,已有多位著名专家在北理工全职工作,形成了突出的高端人才引领和聚集效应。福田敏男教授和广田熏教授均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此外,北理工非常注重全球引才聚才,深入开展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与莫斯科大学深度合作,在深圳建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与鲍曼技术大学联合成立北理-鲍曼学院,搭建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引智高端平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大社区。

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目前,国家人才工作进入内涵提质的改革“深水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政策碎片化、标准同质化、渠道单一化。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好,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值得持续探索的重要命题。

  新时代,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遵循人才规律,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要构建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体系。在海外引才工作中进一步扩大视野,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鼓励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扩国别视野,扩展人才遴选的重点区域,从美国扩展到俄罗斯、以色列、东欧,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二是扩专业视野,在加强对“前沿科学”“卡脖子技术”和“尖端方向”等科学技术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的基础上,扩展工业设计、经济金融、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度,兼顾人才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三是扩国籍视野,将引人用人的关注点从华人扩展到非华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优势,增设个性化的引才专项。四是扩工作视野,使引进人才的布局从高精尖领域扩展到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和交叉学科各领域,满足各类各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五是扩地域视野,依托我国驻外机构,如中资机构、大型央企、民营企业等,在海外建立若干科研机构,引进国际人才为我所用,以产学研合作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成长平台。

  要构建更加高效的海外人才使用体系。进一步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机制,建立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灵活转换机制,设立快速转换通道,吸引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来华工作。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国际标准的人才跟踪评价机制,摒弃重引进、轻考核,重使用、轻发展等现象,定期跟踪评估各用人单位的海外人才引进和使用成效,跟踪海外人才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建立权责统一、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海外人才引进管理服务体系,指导设计引才路径,开展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等支持政策的保障与评估,使我国的引才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

  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海外人才保障体系。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打通人才工作“最后几公里”,围绕如何让人才“长得好”,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工作。可进一步消除海内外人才成长“国籍壁垒”,进行中外趋同化管理。实施全球卓越科技研究计划,在基金申请、课题申报、经费使用、成果评价等方面实现海内外人才规则同一化。可探索设立“一站式”海外人才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出入境、户籍、医疗、教育、经费等人才服务业务。逐步打造外国专家“生活圈”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外国专家集中的区域,试点建设集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设施为一体的海外人才集中生活社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活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使海外人才长期在华工作无后顾之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