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师者】马壮:师者如光,在科研与育人中践行使命担当
发布日期:2025-05-22 供稿:党委宣传部 郭广泽 摄影:本人提供
编辑:臧瑞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他“拓荒”科研新领域,长期从事激光防护材料研究;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他用心用情、勇于担当,呵护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心中的“引路人”。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马壮。
马壮,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表面工程学科方向责任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多次获评北京理工大学十佳教师、“三全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走出科研“舒适圈”,“拓荒”科研新领域
2002年,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一间老旧实验室里,28岁的青年教师马壮捏着一份泛黄的英文报纸,眉头紧锁。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记录了美国激光试验的最新进展。“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光盾研究必将成为新的方向,我们要提前布局。”马壮暗下决心。
马壮在材料加工工厂
彼时,国际学术界对激光防护材料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相关论文发表量几乎为零。面对这样的困境,马壮选择了一条“笨功夫”科研之路——从最基础的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开始,搭建起自主的科研体系。科研人要扛得住风雪,等得来春光。对于马壮来说,激光防护材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科研人要跳出科研舒适圈”,他毅然投身新领域,开启了全新的研究。
2005年,团队迎来重大考验。在一次科研实验中,仪器刚刚启动,团队研发的材料瞬间被毁坏,试验后,马壮盯着显微镜下的材料碎片陷入深思,“必须有新材料体系和结构”。于是,他带着团队重新设计梯度结构材料,最终在复测实验中取得圆满成功。十余年的时间里,马壮带领团队在激光防护方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激光防护领域“先锋”。
马壮课题组师生合影
这样的“绝地反击”并非偶然。在马壮攻读研究生期间,实验室课题组便提出“技术储备池”理念,要求大家每年用部分精力探索非常规方案。工作后,马壮继续沿用这一理念,在2016年的一项科研项目中,他的团队凭借早期技术积累,仅用两个月时间便交付合格产品,并最终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让材料科学“有血有肉”
三尺讲台,是马壮传道授业的舞台。从戈壁滩的沙尘测试,到漠河极寒环境验证,马壮把复合材料的研发故事编入教案,在《材料科学基础》的课堂上,同学聚精会神听马壮老师讲故事,而这种“案例沉浸式”教学逐渐成为他的标志。
马壮还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思考调动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设置“自己备课、自己讲解、互相提问、独立解答”的环节,让同学们“学明白、讲明白、问明白、答明白”,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在课堂上马壮还会介绍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现状,鼓励同学们练好基本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近年来,面对材料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马壮主动推动课程改革。他在专业建设会上提议:“一定紧跟时代前沿,让学生比我们站得更高!”三年间,他积极推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增加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材料成型质量工程学等热门知识和教学内容,并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平台。2023年,该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生设计的“理工光盾-高能激光防护材料的开拓者”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
浇灌成长,静待栋梁成林
“我喜欢与年轻人做朋友。”作为一名教师,马壮始终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曾经,2014级材料成型班是学院公认的“困难班”,他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与全班33位同学们进行一对一谈心。三个月后,他完成所有学生访谈,建立了包含家庭情况、学业成绩、职业倾向在内的“成长档案”,为每个人制定成长计划。用心的呵护,最终换来了同学们理想的成绩。毕业时,这个学院里有名的“后进班”,学生深造率达70%,2人入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实现了真正的“逆袭”。
班主任马壮与2014级材料成型班毕业合影
在课题组,马壮践行“三阶培养法”:本科生培养兴趣,硕士生锤炼技能,博士生激发创新。2020届博士毕业生李文智在科研中遇到难题,马壮耐心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最终指导他设计并制备出高性能的材料。
多年来,他秉持包容开放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多人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等荣誉,多人扎根西部、用青春热血书写时代担当,多人成为科研技术骨干、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廿余载春秋流转,马壮从青年教师成长为科研“领军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师者担当”。他像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更像一座桥,连接着个人理想与家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