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师者】王西彬:微光铸重器,匠心筑强国!
发布日期:2025-09-08 供稿:党委宣传部 崔雨涵 摄影:李新宇
编辑:臧瑞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领军人才,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重点领域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闯入介观尺度制造的“无人区”,重构精密制造教材的逻辑体系;他胸怀从“明白人”到“引路人”的教学哲学,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2025年度懋恂育人标兵,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王西彬。
从“0到1”的突破与从“1到100”的升级
“抗超高过载微系统”技术虽不耀眼,却关乎国家安全。“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上世纪90年代,当计算机技术热潮涌动时,王西彬毅然选择了介观尺度精密微细加工领域。这一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无人区”,因理论空白、方法缺失,连参考资料都难寻。但国家对产品精准化的迫切需求,成为王西彬攻关的最强动力。“技术突破不是终点,转化成强大战斗力才是归宿。”王西彬说道。目前,王西彬团队的成果已应用于国家重点领域的多个核心产品,构建起96项发明专利、3部专著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就像跑马拉松,爆发力重要,耐力更重要。”在攻关过程中,王西彬并非孤军奋战。他与团队聚焦“抗疲劳制造”,通过材料-结构-工艺协同创新,将关键零件寿命提升数倍,让尖端技术转化为核心力量。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从力学和材料学基础理论出发,直面“曲面造型粗、异形微腔缺、薄板刻蚀偏”三大难题。大量艰苦的实验中,他们首创“曲面精密微细切削”、发明“异形微细塑性成形”、开发“薄板离子精确刻蚀”,终于实现从“粗、缺、偏”到“精、满、准”的跨越,将抗过载能力提升了三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团队科研攻关的关键时期,学校、学院领导始终密切关注研究进展,主动为团队协调资源、解决难题,为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凭借这些成果,王西彬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份成就的意义远超奖项本身,它填补了介观制造理论空白,为我国精密制造搭建起自主框架,证明小尺度技术也能成为大国重器的“隐形脊梁”。这份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团队胸怀强国梦、敢啃硬骨头的成果,让中国在该领域站稳脚跟。
“工业基础研究偷不得懒,没有捷径。”如今,王西彬开启了“从1到100”的征程,他的桌上又堆满了《工程材料力学行为》等书籍,他准备带领团队在新的科研长征路上继续深耕。
“教育要有逻辑、有温度、有火花”
“工科教育不能是零散知识的拼盘,而要有贯穿始终的理论骨架。”这是王西彬对工科教育的深刻洞见。为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的难题,他耗时3年潜心编写《精密制造工学基础》教材,创造性地以“精度”为核心枢纽,将8门专业课重新梳理整合,构建起“原理-方法-装备”三级逻辑体系。这一体系打破了本科与博士阶段的培养壁垒,形成从基础到前沿的贯通式培养链条,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脉络。同时,王西彬也深知,理论的落地离不开实践支撑。针对课时有限的现实,他加大实验课比重,配套开设9个针对性实验项目。他将抽象的公差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零件表面观察,把艰涩的误差理论变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专业基础的工程认知。这种“理论+实践”的双层设计,为精密制造人才培养筑牢了根基。
“学生的兴奋点不超过15分钟,一堂课45分钟得有3个兴奋点。”面对基础扎实的学子,王西彬会在课堂上掀起“革命”。他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安排分组上台展示——学生通过自主搜资料、深思考,讲解对概念的理解、方法原理及应用设想,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学习、激发火花。这种课堂创新背后,是他“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哲学。他坚持因材施教:对顶尖学生,用前沿课题保持挑战性以激发探索欲;对基础薄弱者,反复强化关键知识点帮其夯实基础。在教育理念上,他强调“专业知识的积累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积淀工程经验。同时,他借助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更带着学生走进企业和兵工厂,在实地实践中厚植“红色领军人”的家国情怀。
从一本教材的编写到一套育人体系的构建,从课堂模式的创新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王西彬用实践诠释着“工科教育不是灌输技术,而是锻造思维”的理念。在他身后,一批批带着“精度”思维的青年工程师走向航天院所、高端装备企业,将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融入中国制造的血脉。
“以匠心育栋梁”
作为培养了五十多名博士的资深博导,王西彬始终以“基础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浇灌人才成长。他坚信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创新的根基,反复强调数学、力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这些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基石,缺了一块都难走远”。不同于唯出身论的固化思维,他更看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深度和实践意愿,让每个有潜力的学子都能获得成长机会。在培养模式上,他打破学术与实践的壁垒,将学生培养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紧密绑定。从学术起步阶段就让学生直面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要求他们深入企业一线,在真实工业环境中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在育人风格上,他是学生中“严师”与“慈师”的矛盾统一体。机械工业的严谨性要求他对技术细节一丝不苟,但面对创新路上的试错,他又展现出极大包容。“在王老师的门下攻读博士,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经历。”航天五院北京卫星制造厂副总经理张加波说道,“王老师以学识引路,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家精神”。他教我做学问做人要勇于创新、挑战难题,以高目标高标准要求自己,绝不懈怠。如今在航天领域攻关时,他的谆谆教诲总在耳畔回响,激励我突破前行。”为激发创新活力,王西彬推行特色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更全力支持他们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让视野始终与全球前沿同步。
在团队建设中,王西彬深谙“共识凝聚力量”的道理,十分尊重个性差异。“有人性子急,有人性子慢,这都正常,关键是找准共同方向。”在他看来,只要团队成员在“深耕精密制造”的大局上达成共识,细节差异反而能形成互补优势,让团队更具韧性。“单打独斗成不了大事”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注重搭建精准的分工平台,引导团队成员在擅长领域深耕,让理论研究者、实验攻关者、工程应用者各展所长,又通过目标牵引形成合力,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在集体中最大化呈现。而支撑团队走得长远的,是他们对专业的热爱。“精密制造是慢功夫,没有兴趣支撑,很难熬过枯燥的实验和反复的失败。”王西彬用自身数十年的坚守作示范,让团队始终保持对探索的热情,在一次次技术突破中凝聚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
实验室里,年轻工程师们调试精密仪器的专注神情,与王西彬数十年前的身影渐渐重叠。他给出的“要不断学习跨学科知识,勇于在实践中扎根,耐住寂寞耕耘”寄语,已在新一代青年科研人心中扎根。王西彬用数十年育人实践证明,真正的传承,是让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创新思维与深沉的报国情怀,在代际交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科研领域的“从0到1”,到教学体系重构精密制造的“精度逻辑”,再到育人路上培育“红色领军人”的薪火相传,王西彬用数十年坚守,推动着精密制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份坚守的底色,是他深藏心底的初心:“中国机械工程不能只有‘倪志福钻头’。”当螺纹、游标卡尺等基础成果的发明者名单里鲜见中国人的名字,他誓要为祖国在世界机械史上刻下新坐标。如今,实验室的灯光依旧彻夜明亮,桌上的图纸已铺向新战场,这位追光者的征途仍在继续——用原创的加工方法、硬核的技术专利,在机械文明的长卷上,写下属于中国智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