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白描:战火淬风气!“两手空空进城,清清白白返校”(之四)
发布日期:2025-09-07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摄影:档案馆(校史馆)
编辑:郭广泽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编者按】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面向抗战胜利80周年和建校85周年,党委宣传部、档案馆(校史馆)特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从校史资料中精选生动片段,以白描笔触,原汁原味地展现我校办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良好校风学风和做出的成就贡献,以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继承弘扬优良办学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作风建设,为推动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生死考验的大学,战火洗礼的学风
1945年,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按照党中央部署,带着毛泽东同志的嘱托,全体师生离开延安,以徒步行军的方式开赴东北,准备办一所新型的东北大学。行至华北,解放战争爆发,学校停留在张家口继续办学。1946年秋,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直逼张家口,学校紧急转移,师生们亲历了战争烽火的洗礼。
晋察冀工专在张家口办学时期旧址
在转移过程中,师生们自己背着行李,每天要走六七十里的山村小路。队伍中,从延安来的同学因为已经有行军经验,习以为常。但是,在华北入学的同学大都没有一点经验,走了不到两天,脚就起了血泡。此时,路上不断传来敌人逼近的消息,天上不断有敌机侦察,有时还直接扫射,行军队伍一会隐蔽,一会爬起来再赶路。行至桑干河时,全体师生一个拉着一个,从齐腰深的水中蹚过。
从张家口转移时,不少师生舍不得书籍和学习用品,但是走了两天,为提高行军速度,忍痛扔掉大半。学校后勤组赶着骡子驮运物资,不易隐蔽,遭到了敌机轰炸,骡子被炸伤无法驮行,师生们只好将图板、绘图仪器以及整箱肥皂都扔到山沟里。部分学生留在后边进行撤退收尾,晚走了几天,敌人已“兵临城下”,在敌机轰炸中,炸弹就在附近爆炸,学生虽未受伤,却也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1947年,晋察冀工专学生合影
9月底,师生们到达蔚县暖泉镇,虽然是战争状态,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大家始终没有忘记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仍然坚持开展教学,学生仍然投入学习之中。10月,张家口失守,战争形势更为严峻,学校又紧急转移到建屏(平山)县柏岭村,才算安顿了下来。师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散住在老乡家里,借村民的木板,用石头垒成桌凳,继续上课,当时大家学习的主要是数理化方面的内容。在简陋的条件下,学生们仍然坚持上晚自习,几个人围在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棉籽油灯下做作业。
除了组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学校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结合师生对战争形势的关注,经常举行时事辩论会,设立正反方,各抒己见。每次学习讨论后,学生们更加坚定了战争必胜的信心。
在战争环境下,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师生们的生活很艰苦,学校日常的伙食就是小米饭加萝卜条,几乎见不到油花。只有到了春节才杀一头学校自养的猪,按小组分发肉、菜和面粉,自己剁馅包饺子,借房东的锅灶,欢欢喜喜过个年,大家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两手空空进城,清清白白返校”
1948年,平津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临时从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抽调一批学生,参加赴平津接管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留下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此时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刚刚成立,正在实施新制订的规范化的教学计划。师生们在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全力投入教学工作,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准备。
12月的一天下午,学院大学部的学生们正在井陉矿区的新华电机厂进行铸工实习,学院传来命令,要求全体学生立即停止实习,返回学校接受参加平津接管的工作任务。回到学院,刘再生院长进行了动员,宣布了150名参加接管工作的学生名单。散会后,所有学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打起背包,当晚就出发到石家庄听候上级分配。此后,学生们分别徒步行军前往平津两地,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进城开展接收工作。
1948年,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在上制图课
平津两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经过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接管,人们对那时国民党政府的接管人员的飞扬跋扈、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大发横财的情景记忆犹新。平津解放后,共产党的接管人员来了,被接管单位的原负责人,难免心有余悸,自然就准备按照高规格的来接待。面对被接管单位特意准备的高级住处、膳食和交通工具等优厚安排,学生们不仅拒绝接受,更加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政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说话和气,严于律己,丝毫不搞特殊,同被接收单位的员工同吃同住,甚至有的学生就在办公室打地铺睡觉。
学生们的表现同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到平津接管时的“接收大员”“五子登科”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被接管单位的人员感到极大的“不解”和“震惊”,他们问华工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艰苦?为什么!?”学生们回答说:“我们习惯于这种清苦生活了,党教育我们,干工作都是为人民的。个人贪图名利是可耻的。共产党的干部,做事绝不能考虑个人!我们习惯了。”这让被接管单位的人们深深感叹:“一个解放军进城毫不扰民;一个接管人员这样清廉,不压、不贪、不欺、不吃、不要。从这两件事可看出共产党真了不起,同国民党正好相反,了不起,真不简单,佩服!了不起啊!”学生们以实际行动宣传了党的政策。“拒腐蚀,永不沾”,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在当时是实实在在铁的事实。
1948年,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在上自习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这是当时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学生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参加平津接收工作的150名学生,大多数只有十几、二十几岁,多数在当时还不是党员、团员,但在工作中他们都是本着“我是代表共产党、人民解放军来工作的”信念,努力学习、严格贯彻党的接管大城市的方针政策,不仅很好地完成接管任务,也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学生们是两手空空进城,返校时也是清清白白返校。在他们的背包中只是多了些学习材料。
一段段穿越时空的回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校史片段,为我们呈现出85年前自然科学院师生们学习、生活和生产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成就新作为。浸润延安精神的校风学风,仍在代代传承,成为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干事创业、奋斗不辍的精神力量。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史料》《华北大学工学院回忆录》,编写:王征、姜曼、王鹏、宋逸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