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商飞签署“大飞机班”合作框架协议
发布日期:2025-09-09 供稿:合作与发展部 张希莹 摄影:党委宣传部 李新宇
编辑:张希莹 审核:徐建 阅读次数:9月8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联合举办的第八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在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开幕。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商飞在开幕式上签署“大飞机班”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商飞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副书记、董事罗晓,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文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席科学家吴光辉,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胡海岩院士,党委常委、副校长邹美帅出席活动。
张军向中国商飞近年来为国家大飞机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敬意,并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他表示,国内大飞机产业蓄势待发,这得益于中国商飞成功走出了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飞机研制之路。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商飞都以服务强国建设作为创新之基、发展之要,一系列合作落地见效,双方要强化国产商用飞机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快培育国家大飞机战略人才力量,面向“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持续创新合作理念、机制和模式,联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拔尖创新人才训练营和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场,共同绘就大飞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隽美画卷。
贺东风介绍了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的发起渊源,并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谈道,当前全球航空业正面临“双碳”目标下的关键转型,可持续航空大有可为。北京理工大学深耕飞行器设计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多年,更有参与大飞机研制的实践积淀,本次联办不仅让全球航空领域的顶尖智慧有效交汇,更带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动能。面向未来,中国商飞将坚持开放创新、跨界创新,致力于推动新技术应用,绿色飞机研发和新生态塑造,与北京理工大学等合作伙伴携手,将前沿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起探索未来航空科技发展新路径,擘画可持续航空的美好未来。
邹美帅与中国商飞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部长沈大立代表双方签署“大飞机班”合作框架协议。“大飞机班”将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和中国商飞实践资源,采用“双导师”“本博贯通一贯制”等方式,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国产商用飞机事业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开幕式上,学校教授徐可米作了题为《新域新质探测技术》的主题报告。
8日下午,举办了第三届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论坛、大飞机产教融合联盟第二次理事会、基础科学大会。9日至12日将联合举办专题研讨会及“走进北理工”等活动,共同推动大飞机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中国商飞人力资源部、科技管理部等有关部门和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学校教务部、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与发展部、国际交流合作处、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组织创新学院等负责人参加活动。
附“大飞机班”介绍:
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为加快培育航空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商飞携手开展了深度合作。
2021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重点方向,培育发展新动能,助力国家航空强国建设,共同谱写我国航空事业的新篇章。
2025年9月,为促进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落实落地,以科研为纽带强化国产商用飞机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双方决定合作开办“大飞机班”。
本班是面向徐特立学院开设的“领军班”,其培养模式与特色包括:一是本博贯通培养,分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控制工程两个方向,定制“本科(4年)+工程博士(4年)”一体化培养方案。二是校企深度协同,实施“双院士领衔”、“双导师指导”、“双元制育人”等措施,系统性培养学生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就业直通护航,毕业生优先入职中国商飞,入企实践表现优异者免试用期,助力学生直通全球航空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