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综合改革工作侧记

【编者按】为进一步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持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有力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办学活力,为高质量办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期,党委宣传部推出《深化改革,跨越发展》专题报道,全面展现校院两级综合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突出成效,旨在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微信图片_20211227091905.jpg

获批建设“医药分子科学与制剂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资助、获批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2021年,在深入实施综合改革后的第二年,化学与化工学院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向改革要动力,是近年来化学与化工学院领导班子的共识。2020年,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下,化学与化工学院率先申请成为第一批试点单位。

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化学与化工学院全面实施“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提出15条实招、硬招,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学科发展为牵引,凝练方向,优化布局,推动交叉,打造学科新的增长点;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建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培育和引进创新团队,实现教师队伍量质齐增;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主动谋划构建一流科研、实验教学、前沿创新三大平台。

两年来,学院真抓实干,抓铁有痕,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引向深入,真正激发学院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学院治理水平和学科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

理工交叉,打造全链条科研体系

微信图片_20211227113923.png

MOFilter材料杀毒原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十万平米可自洁净、自灭菌、反复可清洗的MOFilter纳米晶膜第一时间送往前线支援抗疫。

科技助力抗疫的背后,是学院王博教授团队的深耕不辍与奋力前行。长期致力于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研究,团队解决了从微观多孔晶体生长到宏观大批量高一致性薄膜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相关成果得到了《Nature》等期刊报道。

2021年11月,由学院张韫宏教授牵头申报的“自发/受激拉曼和瑞利散射联用装置”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资助,实现了学院在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申报上的首次突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已成常态。在综合改革推动下,学院以“提升化学、重振化工”为目标,坚持“理工结合、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优势,推进原始创新研究,促进交叉融合,凝练了无机合成与先进材料、化学电源与绿色催化、纳米材料的分子设计与结构调控等理工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力求通过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重点建设与优先发展,带动和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实现从原创研究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全链条科研。

微信图片_20211227093246.jpg

石墨烯化学合成及新能源器件应用团队

“北理工首次发现含氧石墨烯结构体遇水分子产生电能的现象,并研制出一系列新的以水汽为‘燃料’的石墨烯自发电能源器件……”近几年,《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以Research Highlights形式对石墨烯化学合成及新能源器件应用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次报道。

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同时,学院进一步点燃科技创新引擎,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力求握指成拳,靶向发力。聚焦簇合物、新能源化工、氟化工、理论计算等学科方向,构建了“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创新团队培育机制,汇聚形成了多个凝聚力强、创新力强、发展势头迅猛的科研团队,不断激发学院发展内生动力。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创新突破不断产生、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这背后离不开一流科研平台的支持与保障。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整合科研及师资队伍,获批了“医药分子科学与制剂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面向药物分子设计软件的自主开发、突破药物合成的国外专利壁垒、创新药物制造过程的绿色工艺等关键技术,解决医药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

“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学院将进一步推进高能量物质中心、医药分子实验中心、工业生态楼二期等平台建设,加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理工融合,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先导能力和成果产出能力。”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张加涛谈道。

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微信图片_20211227093554.jpg

BIT-China学生团队

“金奖!第七次!”2021年11月,北理工BIT-China学生团队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343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凭借《味道检测官与它的独家调味料》项目,斩获202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

“在合成生物学国际顶尖赛事中斩获金奖,并非易事。深厚的科研积累、广阔的国际视野、多元化的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等共同铸就了九年七获金奖、两获银奖和一个单项奖提名的辉煌成绩。”获奖后,BIT-China团队队长孙一洋激动地说。

打破学科、专业、系之间壁垒,让高层次人才作为“课长”,牵头教学团队;开展线下、线上、线下线上混合等多形式教学模式,建立金牌基础课程群和特色专业课程群;按产出导向集成重塑课程体系;2019年、2020年先后获批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能源化学工程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纵深推进综合改革,化学与化工学院始终坚持聚焦人才培养改革这一核心,开展创新突破,以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为导向,深化科教融合,建立健全科研育人体系,打造科研育人实践平台,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微信图片_20211227094300.jpg

化学与化工学院学子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挑战赛

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竞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特等奖1 项,一、二等奖8 项,省部级奖40余项;在《Nat.Catal.》《Nat. Commun.》《JACS》《Angew. Chem.》及《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充分发挥一流师资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作用,厚植“科教融合、以教为先”的丰沃土壤,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研育人的成效日益彰显。

“希望自己做的科研成果既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并对社会产生价值。”这是学院学生伍登旭在毕业前为自己立下的志向。2017年9月,湖北侗乡少年伍登旭进入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学习。刚入校时,伍登旭的成绩并不理想,对未来也感到迷茫。当听过《无机化学》课后,他被课程主讲教师王博教授科研报国情怀深深打动,并暗下决心,追寻属于自己的科研梦。大学四年,他三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四获一等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顶刊论文一篇。

怀揣科研报国梦想的伍登旭只是化学与化工学院众多学子的代表。近年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专业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不仅是社区的一名青年,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疫情当前,我更要勇于担当起责任来,冲到前线去。”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身在武汉家中的学院2017级研究生全坤第一时间向街道党组织提交“请战书”,成为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道复江道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第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微信图片_20211227093703.jpg

三全导师杨国昱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深度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全程,学院出实招、下实功、出实效。强化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扎实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从教师力量供给和学生成长需求两个方面实现精准对接,打造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学院领导带头担任德育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杨国昱等72 人次担任学术、学育导师,20 余位杰出校友担任校外导师,90 余名优秀在校生担任朋辈导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绘就了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生动画卷。

政策赋能,构筑高端人才“聚宝盆”

2019年以来,双聘院士赵东元教授,国家级人才吴彪教授,“海归”青年人才吕红金、金旭辉、李翠玲、孙建科、姚燎原、刘贺磊、黄志琦等纷纷加盟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短短三年时间,众多高层次人才快速汇聚,为学院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形成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典范。

教师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宝贵财富。学院要奔向一流,必须要汇聚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学院针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量身定制”人事制度改革办法。持续深化化学学科“预聘-长聘-专聘”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制定符合化工学科发展的新体系教师引进标准,大力推进“大团队+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方式,同时利用新的平台增长点吸引人才,实现学院人才队伍跨越式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学院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不断释放人才“聚集效应”。

2019年,北理工—女王大学合成生物学中英联合实验室成立。此后,中英双边青年学者先进能源研讨会、化学前沿国际研讨会、ACS-JPCL-BIT 物理化学论坛等多项国际会议陆续开展。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院依然在努力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一场场国际论坛、学术报告在线上精彩呈现。这一系列国际交流有力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也架起了海外优秀人才与学院之间的桥梁。

在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过程中,学院坚持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围绕重点培育和建设的学科方向,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吸引和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群贤毕至的新局面。

五年来,学院坚持“靶向”引培,不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大力推进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从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引进优秀青年教师3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海外青年优秀人才7人,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微信图片_20211227094450.jpg

学院教师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肩负教书育人职责,将潜心问道和心怀家国相统一起来。”2020年12月7日,学院青年教师吕红金在北理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8年,结束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博士后经历,吕红金加入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在他看来,虽然在科研上,屡屡取得新进展,但入党的“进步”更具非凡意义。

随着青年教师的快速汇聚,学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重视培养人才、引领人才,积极推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延安寻根培训班、“聆听师道”“师风化雨·共话未来”等品牌活动,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学院综合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主要得益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改革的重音、把有限的资源很好地集中到学院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增长点上来。”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王振华谈道。

微信图片_20211227094549.jpg

风生水起逐浪高。两年来,化学与化工学院潜心改革,锐意进取,开创了学院发展的新局面。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突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将政治责任、政治能力生动体现到推动学院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改革发展稳定事业中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全力朝着一流的化学与化工学院奋勇前进。